重生之美味关系第79部分阅读(2/2)
作者:作者不祥
得心应手,它们会在你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中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项有益的,让人热爱的爱好对一个人可以产生这样的大的影响,而这份影响有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当一个人的心态发生改变时,他会更加积极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压力,困难和家庭,他会将这份积极的正能量在一言一行中传递给家庭和身边的亲朋好友。
当然,安然以上的这些感慨都是在强调爱好这些积极的作用,具体落实在每个人的时候,还要看你去怎样正确的对待它,怎样尽量使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改变。
李彩凤目前从爱好中得到的这些好的改变,是无意而为。而刘云轩在长久的时间里,已经意识到爱好带给自己的巨大好处,开始有意识的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世上大多数的事物就是这样,都有其多面性,爱好也是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人从爱好中汲取力量,有人却玩物丧志,主次不分,就看人们去怎样使用它,利用它,看待它,对待它。
安然觉得在旁观了爱好带给老妈的改变,认识到这其中的种种好处之后,也应该从原本无意识的服从本能的对待自己的各项爱好,逐渐向有意识的,更好的开发利用它们,让它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但是应该怎样使它们发挥作用,安然却一时之间沒有想好。
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安然自然不会像重生前一样闷在心里,她现在有几种方式來抒发和分享这种感悟。
第一,她会把这些感悟转变成文字。这不只是一个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将那些零碎的,还未能更好的完整成形的思想碎片进行整理融合,使它们变得更加有条有理,更加的富于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当这些想法被有效的转换成文字,落在纸面上时,它们不仅可以让她的感悟变得更加的圆满,成为她的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和养份。同时,这些文字也将为她将來写稿时增添更多的思想和素材。
第二,自从有了男盆友之后,安然渐渐被江杰云那厮养成了一个习惯,心里有了什么想法,总会想着在第一时间与那厮分享,两个人静静的依偎在一起,她总喜欢靠在他的肩上,他则喜欢拉着她的手,抚着她的头发和肩背,她慢慢轻声的说着,他静静默默的听着。她有时会停下來,询问他的意见。他有时会提出一些问題和建议。
正文 609,二人组的追求
有了新的目标,,嗯,或者说是有了新的玩具,李彩凤自然很有干劲。
不过,对于李彩凤和王大娘这两个刚刚开始发展爱好,还在门外转悠的初学者來说,她们缺乏的东西太多,首先一个就是积累。
比如,现在要给王大娘设计行头,这与之前她们改造的日常衣服是不一样,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虽不至于像正经的戏服一样既美观漂亮,还要有一定的考据。但是二人组中主攻设计的李彩凤对这方面不说是一无所知,但平时很多看戏,就是看古装连续剧,注意力也都集中在剧情上,极少留心那些演员的服装。
王大娘因为本身常年在秧歌爱好者的圈子里混,耳濡目染之下,在这方面要比李彩凤能强一些,也就是强一些而已,因为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这些大爷大妈们所置办的行头款式重复性非常之高,而且基本上也都是自制的,比较简陋,也缺乏艺术性,所以,从参考价值方面來说,并不高。
这种时候,就只能求助于各种资料了。
李彩凤被生意绑死,安然这个做女儿自然就为老妈的爱好效劳,当初她和陈舟为了设计社里的演出服而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查阅的资料这会儿都派上了用场,统统拿给老妈做参考。
此外,还发动好友们,比如,书呆吴泽荣,这只书虫子涉猎极广,一点都不挑食,而且记忆力非常之好,只要他看过的书,内容都被他嚼得稀烂,消化能力特强。
吴泽荣不负她的希望,回头就给她开列了一张小书单,都是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安然也不管这些东西是不是适合于自家老妈目前的水平,跑到图书馆分批的借了來,由老妈自行决定是否合适,是否有用。
还有周芳华,这姑娘有个爱好,爱收集明星图片,从小几岁时起就开始收集,到现在集积量也比较惊人,这里面古装扮相的有不少,全让安然给借了过來。
她自己也经常去图书馆借阅这方面的书籍。
江杰云这个书店老板,也发动手下的员工,遇到相关的书籍就给他留下來。
姜成卓和吴泽荣在逛旧书摊的时候也会帮忙留意一下。
赵真旭也在网上帮着收集了不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安国庆也开始在看报纸的时候,帮着老婆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还特意搞了一个剪贴薄,专门帮她剪这些剪报。
王大娘自己也开始跟着老伴一起成了图书馆的常客。
要说李彩凤虽然对新发展的爱好比较感兴趣,也比较上心,但她还真沒想到女儿会这么支持她,支持到这个份儿上,以至于她在暖心之余,看着一堆一堆的给她往家里搬资料的女儿感到了哭笑不得,觉得这孩子实在是认真过了头,简直有点小題大做的感觉,她不过就是做两件衣服,也不是什么大事,怎么也不值得弄出这么大的响动來。
安然抱住老妈的胳膊,笑着轻声慢语的解释着,“人这一辈子难得有点爱好,既然喜欢就好好去发展,就像王大娘说的,既然要玩,当然就像个玩的样儿嘛。您也不必有什么压力,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放轻松一点。您也知道您女儿我的毛病,做起事來,不把东西收集全了就难受。反正,你将來就是不用了,我写稿什么的,也沒准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安然也知道自己这毛病……有时候吧,是有那么一点点吓人,她现在就怕自己这番出于支持的举动再给本來玩得挺开心的老妈带來什么心理上负担,让反來的支持变成了施压,那可就不美了。
女儿的那点小心思,李彩凤还不清楚吗?在感动之余,也真來了劲儿,颇有点豪情壮志的意思,既然女儿和丈夫都这么支持自己,她也不能太沒骨气,就像老钱大姐说的,玩就像个玩样儿。她觉得这点她得像女儿学习,这孩子干什么都挺认真,学裁剪,学照相,学写毛笔字,学做菜,她的女儿她了解,不是什么聪明孩子,也沒什么好老师,全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的利用那些零敲碎打的时间学到现在这样,自己这个当妈的,也得做出个样儿來。
被女儿的一番话和丈夫,以及江杰云他们那几个孩子的无言支持给打了鸡血的李彩凤开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去。
反正王大娘也不着急换装,所以,她们俩研究了一番就决定先充实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多看看那些资料和图片,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就当看着玩了。
除了那些书面上的资料和图片,李彩凤也开始利用空闲时间看起古装电视剧來。姜成卓特意帮她淘了一台二手的录相机,又弄了大量的二手录相带,让她可以反复的欣赏。
在看了大量的资料,图片,电视剧的情况下,李彩凤和王大娘开始着手做起设计來。她们的基本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定位要准确,因为是扭大秧歌穿的行头,所以一定要紧紧扣題,一切设计理念都为此服务。要符合大秧歌服装的特点,喜庆,亮眼,颜色上不能太素,还要衬王大娘的肤色,要强调出她身材上的优点,遮盖住她的缺点。外观要漂亮别致,与众不同,吸引人的目光,但又不能太过繁琐,要便于活动,不能束手束脚。
这其中不知道画了多少的设计稿,又做废了一些实验品,然而最后,拿出來的成品却让两人感到非常的满意。
安然觉得这二位还是太谦虚了,她觉得这件穿在王大娘身上的成品已经不能用平庸的满意來形容,起码她在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感到了那份意料之外的惊艳。人靠衣装,马靠鞍,这话用在此时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就连王大爷也说,这衣服一上身,老太婆一下子年轻了十好几岁,乍一打眼,他都不敢认了。
王大娘几乎是迫不及待的穿着她的新行头去见自己的小伙伴……嗯,应该说是老伙伴们。老伙伴和观众们的反响都很热烈,那几天晚上,王大娘简直赚足了观众和伙伴们的目光,用王大爷的话说就是乐得就跟开了花儿的馒头,那嘴说什么都合不上了。
特别要说一下这件行头的布料。
对于旧物改造二人组來说,哪怕是要给王大娘做演出服,她俩也沒忘消化家里压箱底存货的打算,有意识的将这一计划贯彻到了她们的设计之中。
所以,这件演出服的布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缎子和线缇被面,够亮丽,材质又合适,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当安然看到自家老妈和王大娘在家里抖弄着那华丽丽,充满樟脑球味的古老被面时,好五六秒钟脸上的表情都是空白的,然后有些迟疑的发言说,那啥,其实去布匹批发市场买的话,一身衣服的布料并不需要多少钱,更何况还有姜成卓这个砍价高手出马,你们费这么大劲的,好不容易设计的,何苦将就这些被面呢?
结果人旧物改造二人组异口同声的反对说,干嘛不用被面啊,我们折腾得这么起劲是为啥啊?
为啥啊?难道不是为了给我王大娘弄套好看点行头吗?
安然这样回答完,立刻被二人组给鄙视了,这两人特别义正辞严的告诉她,当然不是了,我们是为了把家里压箱底的破烂打收光了,要不我们费这劲干嘛?!
“……”
安然对着这俩理直气壮,且气壮大河的长辈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半晌才垮了肩膀,扶着脑袋,弱弱的吐糟说,你们俩折腾了一溜十三遭,还能更有点追求不?
显然是不能的。
别看折腾起來,态度多认真,这二位似乎就迷住旧物改造这一窍了,看那意思是准备坚定不移的奋斗在废物利用的羊肠小道,轻易不回头了。
安然虽然对这二位的选择和坚持有点哭笑不得,但又不得不承认她们的改造能力还很惊人的,而且如果不告诉你那身漂亮的行头是用上了年头的被面改造加工的,你还真是半点都猜不出來。
好吧,不管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只要老妈高兴就成,这才是她大力支持老妈发展爱好的最终目的。而且也许老妈的成就感也与旧物改造的成功不无关系吧,还有什么比变废为宝,让那些本來要弃之不用的东西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更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呢?
让安然沒想到的是,王大娘的被面行头在这些秧歌爱好者中间却是倍受推崇。这些大爷大妈们都是从苦日子过过來的,哪怕是再喜欢扭秧歌,也喜欢受到那种被欣赏,被关注的感觉,也想有一套像样的漂亮的行头,但让他们真拿出多少多少钱來,他们却是舍不得的。在他们看來,有那个钱,还不如多给孙子,孙女买点好吃好喝的。这些朴实的老头老太太们,他们这一辈的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轮到自己的时候,哪怕是再小的享受,也总是舍不得,总是犹豫。
正文 610,赠人玫瑰
于是,这被面行头,在他们中间大行其道的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这些素來节俭惯了的大爷大妈们,谁家里还沒几床用之费事,弃之可惜的压箱底被面啊?衣料的问題解决了,其余的问題也就更容易办了。
样子什么的,大妈们仿王大娘那套就行了。至于大爷们,虽然沒有样子可仿,但既然是有了放着也是浪费卫生球,一不小心还要泛黄长虫子,年年翻箱子都要小心的伺候着的被面,也趁机给自己弄一件替换的行头也不错啊。
尤其是那些长年排在队伍末尾,舍不得花钱弄行头的大爷大妈们,简直爱死旧物改造二人组的这个被面行头的点子了。
至于裁剪缝制什么的,那就太简单了,他们这个年纪的老太太们,几乎就沒有不会针线活的,区别也就是有的人手工好点,有的人差一点。
大爷们倒是不会手工活,但是架不人家家里老伴会,所以,对这些大爷大妈们來说,这被面行头算下來,真是不花费一分钱的好事。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大范围的使用,看到自己想出來的点子解决了不少人的问題,可以让那么多人感到开心和快乐,这种感觉让李彩凤和王大娘异常的高兴和兴奋。
这种成就感,和简单的自己的作品被人欣赏还是不一样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分享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
而成就感,也不是单一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因着这种被套行头的大面积推广,后面发生的事,似乎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什么都有圈子,比如,作生意的人凑在一起叫商圈,演戏的人凑在一起叫娱乐圈,而这些扭大秧歌的秧歌爱好者们也有圈子,只是沒冠上什么专有名词而已。虽说因为是业余性质,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的紧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会牵牵连连的,更何况锦岭又是这样一个小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起來要比大城市紧密得多。
就在李彩凤和王大娘又在翻家里的破烂,琢磨着下一步的改造计划的时候,一个王大娘的熟人的熟人的熟人托过着关系,找上了她。
这位多重熟人姓张,是位退休的音乐教师,年纪要比王大娘稍稍小上一点,见了面也跟着熟人一样管她叫钱大姐。
张老师长得很清秀,即使现在年纪大了,看起來依然是个挺好看的老太太,气质也好,文文雅雅的,说起话來,也是轻声细语,但办起事來,却是很干脆,一上來就把自己的來意表明,“钱大姐,我这次特别冒昧的登门,其实是想求你点事。”
王大娘更是痛快人,“啥事,你直接说,能帮忙的,我一定要尽力。不能帮的,我也沒有办法。”
张老师在说什么事之前,先说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她也喜欢扭大秧歌,也是一名秧歌爱好者。不过,爱好者和爱好者不同,有的人就是凑在一起扭一扭,有的人则更加专业一些。
王大娘他们这些小广场里扭的,就是纯粹的野路子,自娱自乐之余,也与观众同乐。而张老师这些爱好者则要搞的更正规一些。
他们一开始是几个对大秧歌有兴趣的邻居,凑在一起玩笑似的组织了一个秧歌队。他们不仅要扭,还要扭得好,扭漂亮。他们不会像王大娘那些人一样,主要以健身为目的,天天在小广场上扭。张老师这些人更多的是找到一个固定的场地,按照固定的日期聚在一起训练,从最基础的舞步开始练起來。
小有所成之后,便开始在一些成员原先所在的工作单位或是熟人关系有事的时候进行义务演出。
由于他们的秧歌扭得好看,比较专业,并在表演时讲求排练,加进了一些流行元素,有一定的创新,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也渐渐在小城里打出了一些名头。
他们也开始从完全业余的性质渐渐转变为半专业性质,开始参加一些商业演出,收取一些报酬,除了留出部分用于秧歌队内部的发展经费之外,每个人还能分到一些演出费,虽说都是些小钱,但凭着自己的才能赚钱和为了谋生赚取的工资是两码事,拿到手里的滋味也不一样。
也许是他们的不平和许多真正专业的秧歌队是沒办法比的,但专业秧歌队也有这个老年秧歌队所不能比拟的地方。首先在定位上就不一样。老年秧歌队,胜在“老年”二字,这在相关的文化部门看來,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起码可以说明我市很关心退休老人的文化生活,也是一项政绩。
不管怎么说,这个老年秧歌队是彻底的发展起來了,只要保持着这个势头,想必他们的名气会越來越大,前途也会越來越光明。
政府部门的关注其实并不能带來多少经济利益,但好在张老师他们看重的也不是这些,不过,因为?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