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回眸精典文库--启迪世界的100次会议(下)》免费阅读!

世界历史回眸精典文库--启迪世界的100次会议(下)第3部分阅读(2/2)

作者:作者不祥

,表示英方愿意直截了当地满足中方的条件。待中方作出良好反应后,英国将撤回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英国不打算再支持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上需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重要问题”的议案,并保证不支持旨在拖延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程序。罗向裴面交了任命艾惕思为驻华大使的文件及所附艾的简历。裴问撤回英国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是否意味着撤消领事馆?罗答“是!”裴又问是否意味着英不再赞成和支持任何形式的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罗表示支持阿尔巴尼亚的提案,赞成驱逐蒋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裴重申了我一贯立场并允报『政府』。英国的答复虽表示接受我方的两个原则条件,但对台湾地位问题并未表态,其中还有文章。

    当时国际上对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极为注意。美国也在谋求同我国改善关系,但同时为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找借口,正积极鼓吹“台湾问题未定论”。还有一些国家散布我国在台湾问题上有放松原来立场的意向,值得注意。如让英国马虎过去,可能在国际上引起不好影响。因此有必要要求英国予以澄清,以防捣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经研究由我方草拟一个关于中英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换文稿。文中有一条款就是要英国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

    1971年7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约见英驻华代表谭森,乔说:6月22日英外交部驻议会次官罗伊尔向裴坚章临时代办谈了这个问题,7月3日摩根司长又进一步对裴说明了你们的态度。对英国『政府』新的表态我们表示欢迎。现在我们建议把两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原则用换文的形式肯定下来。我们准备了一个换文稿,在征求你们的同意后就可以正式换文,并建议全文发表。

    7月19日,谭森约见乔冠华副部长,谭说,英国『政府』注意到中国的换文稿的条文,以前中方只提出两个突出问题,现在换文稿中又有新的突出问题,并建议公布。虽然如此,英仍同意公布换文,但有几点评论。随即交出英方对中方换文稿的修改稿。

    乔感谢英方同意双方的换文方式并公布。文字改动经研究之前不能说什么,看了英方修改稿的初步印象,关键是台湾问题。从历史上看,中英两国建立关系很早,1950年起是谈判代表关系,1954年起是代办关系,直到现在仍停留在代办水平,原因就在于台湾问题。“台湾地位未定论”是英国『政府』首先提出的。英国与其他国家不同,英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签字国,这两个文件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所以台湾问题不是什么法律问题。7月20日,罗伊尔约见裴坚章表示,6月22日的英方建议已满足了中方原来提出的两项条件,现在乔冠华副部长又提出了台湾地位问题这个新因素。英虽然对此感到遗憾,但仍决定在北京继续讨论并希望迅速成功。

    8月4日,乔副部长约见谭森,面交我对换文稿的修改稿。8月28日,英驻华临时代办萨立查致乔副部长信附英方修改稿。10月5日,谭森约见乔副部长时说:“我们上次(9月25日)会谈中,你提出中方的文稿,并要求英方对台湾问题作一口头保证。英方仔细考虑了中方的草案和建议。未正式答复前,我可以向你表示我的『政府』将不会提倡‘台湾问题未定论’。”

    乔副部长对谭森的回答表示满意,高兴地答复他:“看来我们之间的分歧和距离越来越小了,初步看来换文稿双方没有什么差别。至于口头保证,我想既然我们都已达成了一致,为什么不能用书面的形式将它明确地肯定下来呢?”

    谭森点了点头,对乔副部长的看法表示同意,并答应当日交来书面稿。

    至此,中英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稿达成协议,基本内容有3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一致确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决定自1972年3月13日起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由代办升格为大使。

    二、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的立场,决定于1972年3月13日撤消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

    三、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王国上述立场表示欣赏,关于英国在联合国对我国席位的投票态度问题,因英国在二十六届联大上已经投票赞成两阿提案,反对美国提案,履行了其在谈判中的诺言,故在联合公报中删去了有关内容。

    关于英方口头保证的问题,双方又经过5次耐心的商谈,于1972年3月4日取得一致措辞。

    3月6日,乔副部长约见新任代办艾惕思,双方达成完全建交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定于3月13日签字,当日公布。口头保证采取艾惕思致函乔冠华、乔冠华复信的方式。

    中英升格大使级的谈判,从1971年1月15日英方提出,到1972年3月13日签字生效,经历了一年多的艰苦复杂谈判,终于实现了建立全面外交关系,从而使两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世界历史回眸精典文库——启迪世界的100次会议(下) 64 中共八大

    ——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2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正式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候补代表86人(另有21人未到会)。『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2)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3)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会议选举了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97人和候补委员73人。

    如『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所说,这次大会应当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决定党在当前时期的基本政策,以便“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现在,大会已经圆满地完成了这个光荣的任务。大会听取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此外,大会还选出了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

    如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所说,由于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使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和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详细地指明了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应当在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和内政外交的工作中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政策。

    第八次大会对于当前的经济政策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创造『性』的讨论。大会的报告、发言和决议都指出:必须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必须集中力量扩大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的建设,积极建立和发展我国重工业中目前还缺乏的或者薄弱的而又是最急需的部分。同时,又必须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大会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困难条件和优越条件,指出了今后实现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和正确方针。大会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运输业和商业的任务,并且在商业工作中提出了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内保持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任务和在继续稳定物价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某些不合理的价格的任务。关于提高产品和工程的质量问题,在重工业部门中加强新产品设计力量的问题,工业和其他经济事业的布局问题,产品中列入计划部分和不列入计划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的集中经营和分散经营的相互关系问题,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的正确比例问题,国民经济的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可靠的发展速度问题,大会都作了深刻的讨论。对于进一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政策和任务,大会也给予了应有的注意。大会关于政治报告所通过的决议,正确地规定了今后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系列基本政策。贯彻地执行这些政策,必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事业的新高涨。

    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政策,在大会所通过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要求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在第二个五年内比原定的1957年水平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为了实现这些指标,为了使工农业生产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能有更大的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用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更大的规模来进行基本建设工作。建议中规定第二个五年内的基本建设投资额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增加一倍左右。建议对于运输业、商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都提出了相应的指标。为了集中使用资金在建设事业方面,建议规定把国家财政支出中的经济文化支出的比重提高到60%~70%,而把国防和行政支出的比重降低到20%左右。建议要求全国劳动人民继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工业部门和建筑部门要求在第二个五年内各提高50%左右;而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工人和职员的平均工资将增加25%~30%,农民的全部收入也将有大致相近的增加。很明显,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伟大纲领。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努力争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便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准备更好的基础,并且广泛地、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讨论和研究这个建议,以便协助『政府』机关做好具体地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工作。

    第八次大会对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也进行了讨论。大会令人满意地从原则上解决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统一战线的相互关系问题,今后时期国家在加强法制方面的任务和在镇压反革命残余的工作中进一步实行宽大政策的问题,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职权的划分问题,以及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团结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动员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无疑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会对于国际关系问题的讨论,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也将产生远大的影响。『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刘少奇同志的政治报告和大会关于这个报告的决议,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周恩来同志关于这个建议的报告,以及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总纲,都有力地指出,巩固和加强我国同伟大的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友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向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学习,并且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协作。对于一切邻国,对于一切赞成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亚洲、非洲国家和其他国家,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和建立友好关系。大会对于埃及维护民族主权的正义斗争和其他反殖民主义的斗争,表示了热烈的同情。大会保证对于各国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各国人民的和平民主运动给予无条件的支援。『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和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都提出了防止和反对大国主义的任务,告诫我们在国际关系上无论何时都不许可采取骄傲自大的态度。这对于加强我国同各个友好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团结有重大的意义。

    第八次大会所通过的党的章程和关于党的生活的讨论,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党的新的章程向党员和党的组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又给党员和党的下级组织以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党的章程,大会的决议,刘少奇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报告,都对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工作、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传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巩固党的团结等问题作了透彻的说明。大会严格地批判了党内的主观主义倾向,号召全党加强对于实际生活的调查研究。大会要求发展生动活泼的党的生活,要求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善于向党外的人民群众和党内的党员群众学习,善于听取和考虑同级的和下级的不同意见,允许少数人在服从多数决定的条件下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允许下级在执行上级决定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请求改变决定。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党内有真正的而不是形式的民主,有真正的而不是形式的团结。大会把县以上各级代表大会改为常任制,这也是对于党的民主生活的重大发展。

    第八次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包括委员97人和候补委员73人。我们的党现在有1073万党员,领导着6亿人口的国家中的各种重要工作,一个比以前更强大的中央委员会是完全必要的。

    党的第八次大会的这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全党,而且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欢腾。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切爱国的人民都可以从这次大会的结果看到我们祖国的光明灿烂的未来,看到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远景。我们党在这次大会中自始至终表现了密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决心,人民群众相信我们党将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也参加了大会。尤其令人感激的是五十几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参加了我们党的大会,表示了对大会的祝贺,还有另外一些兄弟党给了大会以书面的祝贺。各国兄弟党的报刊对我们党的大会也表现了充分的注意和支持。这个事实,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团结的伟大力量,给了我们党和我国劳动人民以莫大的鼓舞。全党同志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加强同全国人民的团结,加强同各国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团结,我们的事业是一定会得到胜利的。

    世界历史回眸精典文库——启迪世界的100次会议(下) 65 中、匈、苏三国会谈

    ——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努力

    1月8日,我驻匈牙利大使赫德青在拜会匈牙利领导人明尼赫时,突然电话铃声大作,明尼赫抓起电话,听筒那边传来的是苏联邀请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全体政治局委员去苏商谈的消息。原来,苏共为了使这次会谈不发生什么意外,决定将匈牙利的领导人请到莫斯科,在访问之前,三方先就一些具体问题达成统一意见。明尼赫接完电话,将有关内容告知了赫德青大使。

    赫德青大使刚从明尼赫的官邸返回大使馆,机要秘书就送给他一份电话记录,周总理急招赫德青前往莫斯科汇报情况。

    第二天,赫大使偕唱鸿声(翻译)同志匆匆登上匈党政治局委员卡达尔、明尼赫、基什、马罗山所乘的专机一道前往莫斯科。

    当飞机到达莫斯科上空时,天气变坏不能降落,遂又调过头来,降落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在此期间,匈牙利的4位政治局委员再次商量,认为没有必要全体去苏联,改由卡达尔、马罗山?br />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