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措施。第二天,苏联海空军继续在爱沙尼亚空域和水域大肆活动。曾在沙俄军队担任过军官的爱沙尼亚三军总司令约翰?拉伊多内将军深谙俄国人的性格,为了不给苏联方面留下任何口实,他严令禁止爱沙尼亚军队对侵入境内的苏军开火。这或许是这个小**队统帅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新的“事件”又发生了。苏联塔斯社向外界发布了一系列“惊人”消息:一艘名为“五金工人”号的运输商船在波罗的海被不明国籍的潜艇用鱼雷击沉,船上24名乘员有19名获救,另外5名失踪。苏联“少先队员”号货轮在挪威海峡遭到不明国籍潜艇袭击。很显然,塔斯社发布的假消息很“内行”,他们没有直接指责波兰潜艇,而是在相应的时间内将“事故”分布在相应的路线上,以印证是波兰潜艇所为。就在苏联舆论围攻爱沙尼亚的同时,部署在爱沙尼亚周边的苏军也频繁制造事端。爱沙尼亚国会和国家委员会在塔林召开了最后一次应对苏联军事威胁的扩大会议,所有与会者都很明白:苏联提供的所谓选择其实就是战争的最后通牒,如果拒绝签署条约,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如果签署这样的协议,又将意味着国家民族将失去主权,沦为苏联的一个被保护国。面对这样的抉择,没有任何国家能帮助爱沙尼亚摆脱危局。为了保证爱沙尼亚民族的“物理存在”,大会一致通过了接受苏联提出的协议。爱沙尼亚国家委员会成员布赫克最后无奈地讲到:“我们将试图通过屈辱的方式来保障我们民族的存在,如果俄国人要彻底占领我们的土地,那么我们将移居到他们的土地上……”
莫斯科最终签署了苏联和爱沙尼亚之间的“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爱沙尼亚政府允许苏联红军在其领土驻扎。苏联海军和空军纷纷开始在其领土上修建军事基地。**的爱沙尼亚共和国就这样加入了苏联红色帝国。随后,苏联又如法炮制,将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也吞并了。
爱沙尼亚当局从波兰“雄鹰”号潜艇上拆卸了大概价值50万美金的物资,爱沙尼亚三军统帅约翰?
拉伊多内将军最后下令将其没收并充为国有。但是这些收获和爱沙尼亚在政治上遭受的巨大损失相比更显得得不偿失了。莫斯科当局利用波兰潜艇逃逸事件做足了文章,同时也在国际上释放了政治烟雾弹。但实际上,即使没有发生波兰潜艇逃逸事件,苏联当局也会想方设法制造其他借口侵吞爱沙尼亚,因为在此前苏、德签署的秘密协议中,爱沙尼亚的命运早已注定。
“雄鹰”号潜艇到达英国后即加入了英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而且继续悬挂波兰国旗,仍由原来的波兰水兵操控作战。“雄鹰”号在后来的作战中至少击沉了一艘德国运兵船(排水量5260吨)并杀死了船上的几百名德国士兵。在加入英国海军序列7个月后,“雄鹰”号潜艇在北海执行战斗任务时不幸触雷沉没,全艇官兵全部罹难。
苏联在东欧的扩张还算顺利,但是在远东,一场大战却让这位红色巨人伤透了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