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朽呢?孔子见老子后归来,三日不谈,弟子问之,孔子乃赞老子其犹龙乎?
老子本为周之守藏史,所阅之书,当极其丰富。后见周室已衰,于是西出函关,关尹子强留,乃为之著书,留下五千言而去。
老子五千言,凝聚了前人智慧经验之结晶,出之以简练之语句,包括人生思想、治国理念、修身方法及处世态度。所言之道,曰希曰夷曰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验之于人体,则恍惚中有物,杳冥中有精。所作之功夫,要在虚极静笃以观其复,即归根复命也。
继老子之后,庄子以生花妙笔,写出内篇七章,意谓欲作逍遥之游,须知齐物之论,得养生之主,以处人间之世。若能忘形忘情,是为德充之符,具体修养之要,唯在一“忘”字,忘之又忘,三七九日,方能朝澈见独,而不死不生,然后撄宁。其忘之阶次,初则忘仁义,再则忘礼乐,终则坐忘,是为大宗师矣。
最后则谓应帝王之道,唯善藏而已,如神巫季咸,初见壶子之杜德机,便断之活不过数旬;再见壶子之善者机,神巫断之病可瘳;三见壶子之太冲莫朕衡气机,便无法可相;最后又见壶子之示以未始出吾宗,虚与委蛇,神巫便逃走,此即是壶子之善藏也。
关尹子之《文始真经》一向被视为伪书,与《列子》相同,故二书虽有其可信者在,亦有其不可信者在。
可信者其理也,如《四符篇》云:
“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譬如万水可合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譬如万火可合为一火;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譬如金之为物,可合异金而镕之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譬如木之为物,可接异木而生之为一木,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
此一段即后世玄门所盛称文始派丹法之最高指导原则。
至其不可信者,其文也,如《五鉴篇》云:“善去识者,变识为智。”
此乃佛教唯识学说,不应出现于春秋之际。
又《八筹篇》云:“婴儿姹女,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
此乃后世玄门之隐语,春秋战国时代尚无此言也。
至于张道陵本为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谓:此无益于年命。于是转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然家贫,无力合药,闻蜀人纯厚,又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自称遇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遂能行符治病。
后奉太上之命,入青城山战伏群鬼,因杀戮过重而受责。于是太上告之可勤行修谢廿八宿、廿四气、阴阳本命主者,罪灭黑簿,名升紫清。张道陵乃筑坛醮太阳太阴,遇三元八节则修斋设醮,转经燃灯,忏谢日月星辰,天地阴阳,自己九玄七祖所犯之罪。
张道陵乃正一派创始人,流传不少神话故事,虽涉荒唐,然其教化人心,正与孔夫子仿佛,唯孔学则盛行于社会上阶层,张之教则流行于社会下阶层耳。
魏伯阳于神仙史上,最为可信,其《周易参同契》系亲自执笔而成书,唐宋以来,皆公推为栽接圣典,唯葛洪却称:“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
考葛洪所著《抱朴子内外篇》一书,其内篇所言皆是外丹炉火之事,彼亦自称于房中实未尽其术,既然未尽房中之术,当然更不可能晓得栽接之法。抱朴子之师郑思远、从祖葛玄皆走外丹路线,宜其于阴阳二品丹法有所不知也。
不过魏伯阳之师阴长生,阴之师马鸣生,皆是外丹作家,因此魏氏很可能通于炉火之术,故《神仙传》所说魏与弟子服神丹之事,亦有凭可据矣。
陶宏景有‘山中宰相’之称,深慕葛稚川之行迳,于是修道学医,亦唯葛稚川马首是瞻。所著有《真灵位业图》《名医别录》诸书。
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博学能文,精于篆隶,别为一体,号为“金翦刀书”,著作有《坐忘论》。
谢自然为司马承祯之徒,自幼入道,初为司马所不欲传,于是别去,东游蓬莱寻师,遇道士语之:‘蓬莱隔弱水,此去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唯飞仙可到,天台司马承祯,身居赤城,名在丹台,乃良师也。’于是复返天台,以告承祯,并谢前过。承祯乃择日升坛,传授上清法,再归西蜀,修道成功。唐贞元年间,白日飞升,韩愈有诗纪之。
廿四孝之吴猛,曾得丁义神方,善于行符咒水,许旌阳旧曾从学,后许又得谌母元君之丹术秘传《铜符铁券》,吴乃反师许。之后,许作《石函记》,吴注《铜符铁券》为《直指函文》,两书虽传世已久,能临炉实验之人,恐已举国无觅处矣。许旌阳既炼天元神丹,又精于三五飞步及咒水之术,创净明忠孝之教,后来据说拔宅飞升。
魏华存所传《黄庭经》为内景,王右军所书《黄庭经》为外景,此两部书,在当时为修道学仙之重要典籍,所言为清净丹法,可惜太多术语,以致晦涩不清,目前已少人从事研习。李涵虚有《黄庭内外景经注》内容颇有可观,陈撄宁更撮其要义成《黄庭经讲义》,读之,可省却不少时间。
钟离权乃家喻户晓之神仙,其身世亦难考核,可信者,厥为唐时人,得王玄甫之传,而白玉蟾则谓得李亚刀圭火符之术,著有《破迷正道歌》。
吕纯阳亦为唐人,为钟离权之徒弟,年代在谢自然飞升之后,遇钟时,历经十试,后为钟携往终南山鹤岭洞天学道,著作有《百字碑》、《鼎器歌》、《真经歌》、《采金歌》、《敲爻歌》、《百句章》、《窑头坯歌》、《黄鹤楼赋》等,吕纯阳于玄门中,咸称“吕祖”,后世所流传道家五,皆渊源于吕,吕本身实为栽接清净之集大成者。
刘海蟾五代时为燕相,经钟吕以叠卵暗示宰相之危,于是离家学道,有“抛除火宅三千口,屏弃门兵百万家”之句。
陈希夷为有宋一代奇人,传闻宋太祖未为帝时,曾与陈希夷对奕华山,输却希夷棋一盘,曾得麻衣传授相法,吕纯阳、刘海蟾游华山时,亦授以丹诀;又从何昌一学锁鼻术,神仙李八百、鹿皮处士皆曾造访。传奇之身世、渊博之学养,得少阳文始之丹诀,高蹈远隐之风仪,实为南北两宗之外,高踞中之源头,开启邵康节、周濂溪之学术,创揭贾得升、张三丰之仙风,独树锁鼻蛰龙之睡功,更是紫微斗数之始祖,学究天人,伟哉希夷。
张紫阳自称于西蜀天回寺,遇异人传授丹诀,只因王冲熙之言云:‘举世无人能晓,唯张平叔知之’,陆彦孚依此遂断为张氏亦得刘海蟾之传。盖王冲熙曾得刘之传授也;然亦有人谓为青城丈人,不知谁是。据《悟真篇》诗谓:‘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则西华即华岳,《指玄篇》为希夷之作,然则此真人,岂非陈希夷乎?然即托言梦谒,则当非事实矣。
邵康节乃北宋理学家,著有《击壤集》、《渔樵问答》、《皇极经世》等书,邵氏之学乃先天之学,即心学也,继伏羲、文王之先后天卦后,发明六十四卦圆图、方图、横图,创立元会运世之说;且精于占验,据说梅花易数即是创自于他。他不但有学,抑且有术,朱子极为推崇,《击壤集》所载诸诗,咸为见道之言,非世间学术可比。
石杏林因曾为张紫阳脱缰解锁,感动张紫阳传予丹诀,著有《还源篇》,有人以为杏林春满之事,源自于此,实为错误,盖事出三国董奉也(见《神仙传》)。
薛道光原为僧人,因遇石杏林传授丹法而还俗。盖南宗丹诀非有巨室外护,易生毁谤,于是依张环卫之护法而道成,著有《复命篇》。
陈泥丸为广东惠州人,以盘栊箍桶为业。初得薛道光传授丹诀,后又于海南黎姆山遇神人辛忠义,谓虽得薛之刀圭火符之术,但能自济,不能济世,未免可惜,于是授陈雷法,他日陈即以雷法驱狐捉鬼,治病救人,常以符水撮土为丸,服之即愈,故时人呼为“陈泥丸”云。
白玉蟾为仙家才子,腹笋渊博,学术精深,丹法雷诀得自陈泥丸,其题张紫阳像赞云:“空余悟真篇,带些铅汞气。”可见其颇不满张紫阳大量运用龙虎铅汞之术语,不过张终究是其祖师,只好含蓄批评,不带荆刺。
王重阳为南宋人,四十八岁始遇二仙于甘河桥上,观二仙眉宇相类,具烟霞态度、霄汉精神,于是趋前求教,密受真诀,遂归刘蒋,自构一庵,名曰“活死人墓”,立纸牌曰“王害风灵位”;又遇海蟾翁饮以甘河水,道成之后,自焚其庵,王则婆娑而舞,于是东行,度弟子七位,即是“北七真”也。
马丹阳为重阳首徒,家素富有,其父有“马半州”之称。娶妻孙不二,同师王重阳,据闻王重阳令马丹阳为其锁庵,百日不食,后屡出阳神来坐阁中,丹阳遣人瞻之,则庵中王重阳俨然默坐也。马孙二人于是虔心学道,医家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不知是否后人伪托,抑或马亦精于针灸;其妻孙不二有女金丹诗传世,此外亦传太阴炼形术。
邱长春拜重阳为师,时在大定七年丁亥之岁(王国维考证为大定六年),年方十九,重阳解化后三年,隐于秦陇磻溪庙六年、龙门山七年,真积力久,学道乃成,由于受元太祖之召,毁誉交加,其实以一言而止杀戮,即使“横眉冷对千夫指”,抑复何伤?由此政治因素,龙门派遂成为玄门第一大派。
邱之首座弟子乃是赵道坚,据《西游记》载,赵殁于嘉定十三年庚辰,年五十九,后来教门之维持,实赖尹清和、李志常等人。然据《金盖心灯》所载,至元庚辰(即嘉定庚辰之后六十年)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于皇庆壬子(西元一三一二年)授戒法口诀于张德纯,此与《西游记》所载者大不相同。
马丹阳之弟子宋披云,传法于李太虚,李传予张紫琼。据堪舆书所载,张亦精于青乌之术,张传予缘督子赵友钦,赵又于芝山酒肆遇石杏林而受诀,后传法于上阳子陈致虚。
上阳子实得南北两宗之传,而精于栽接之术,著有《金丹大要》《参同契注》,虽然渊博,然而其曲解佛家名相之过,实为白璧之瑕。王阳明对之评价不高,然而其注参同,精深之处,陆潜虚亦赞叹不置也。
李道纯为白玉蟾再传弟子,著有《中和集》、《三天易髓》、《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等书,其丹法融合儒释道三家之学。
愈琰为白玉蟾三传弟子,据称得隐者指示读易之法,极推崇邵康节之学术,著有《参同契发挥》、《参同契释疑》、《易外别传》等书,其注参同,纯以清净为宗,颇得易髓。
张三丰乃吕祖之后,唯一克享大名之神仙。据其自叙,所师乃火龙真人贾得升,张则精于三元丹法,初以人元双修了手,继则修炼天元神丹,所著有《无根树词》、《玄要篇》、《大道论》、《玄谭集》等书,据明郎瑛所记:“明英宗天顺三年(西元一四五九年)曾来谒帝,予见其像,须鬓竖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携笠者。”
据《金盖心灯》记载龙门四代周大拙于四十八岁时入青城,皈依陈冲夷,修道五十余年,不履尘市,于住世百余岁后,方将法戒传予张静定;复得沉顿空承传宗派,于明代宗景泰元年(西元一四五○年)他适,不知所终。
又据《天仙正理》记载张静虚访道西蜀,循白光冲天之处,得入碧阳洞见仙师而求道,而《性命法诀明指》则谓周大拙于碧阳洞收张静虚为弟子。
龙门七代王昆阳于王屋山遇赵复阳授戒;十年后,又于九宫山最深处见一人巍然独坐,即前赵复阳也,于是又授天仙戒。王于顺治三年(西元一六四六年)说戒于白云观,受戒弟子颇多,著有《碧苑坛经》。
龙门八代伍冲虚,初师曹还阳十九年,同炼外丹;后遇李泥丸得五雷法,炼丹垂成而飞者五十有七次,最后外丹成,将试取吞,李泥丸突至,戒之勿服,持之点石,轰然大响,云霞为之变色,金成而泥丸杳矣。后于崇祯十三年端午于王屋山,遇王昆阳授三大戒,乃炼内外丹而成功者。然于其著作中,却不及炉火之事,岂炉火不易作为,故秘而不宣乎?
柳华阳为龙门九代,师伍冲虚,自谓励志江湖三十余年,修道学仙,著有《慧命经》、《金仙证论》。唯据闵小艮之说法,此二书与谢凝素之作大略相同,闵虽讶异,但并未追问。柳之门人不少,且多长寿,如了然、了空、琼玉、了尘皆是,赵避尘、杜心五两人为了然、了空之门下,而杨青藜则为琼玉、了尘之弟子。
明嘉靖年间,淮海陆西星,业儒而屡试不第,转而向道,得吕纯阳及诸仙传授,精于人元栽接之术,并及于炉火,所著《方壶外史》,乃一部栽接丛书,精醇无比,其所传授之丹诀,玄门称为东派;间亦兼学佛,有《楞伽要旨》一书传世,时年已八十余岁,又不久即坐化。
《金丹真传》作者为孙汝忠、孙汝孝两兄弟,其师乃父,即孙教鸾是也,孙之丹诀得自安师,虽然为栽接之法,但繁琐无当,仇兆鳌为此派嫡传,陶素耜虽属此派,然实钦迟陆西星之精醇,观其著述可知。仇氏虽精此道,然据其诗之意,恐亦曾为败军之将也。仇诗曰:
采药须求北地花。丹经错认玉生芽。
苏台凋后燕台继。悔恨当年养鼎差。
朱元育有《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二书传世,其中《参同契阐幽》与俞琰之《参同契发挥》先后辉映。俞琰之发挥,详言身中法象,朱元育之阐幽,则说明参同易理,朱氏初得龙门派张碧虚指示玄关,又于终南深处遇灵宝老人点开心易,故其注参同,赖有深厚之易理学养,方能挥洒自如。唯朱氏究为何时人,仍有待考证,盖成都守经堂与《道统大成》两版本所载年代相差一甲子也。
刘悟元为龙门十一代弟子,有《道书十二种》传世,其中《神室八法》、《神室九要》堪为入道初学之励志指南,《修真辨难》最为精彩,闵小艮为之参证,亦复深入。陈撄宁认为刘氏喜将前人之名词术语推翻,自己重新冠以名词,是属于乡愚谨愿之士。
闵小艮为龙门十一代,其师高东篱。高师殁前,嘱闵以师礼事同门沈太虚。闵自幼好道,苦心经营金盖山,撰有《金盖心灯》,并评注《古书隐楼藏书》,全书大抵中肯,虽有部分标新立异,穿凿附会,然终为瑕不掩瑜也。闵之门下薛心香,著有《梅华问答编》,畅言三教微旨,玄妙程度,不下乃师,且多精华而少糟粕,另有《金仙直指性命真源》一书。
清道光年间,西蜀乐山长乙山人李西月,因养病于峨嵋县,遇郑朴山授以丹法;又遇吕纯阳、张三丰于禅院,乃于洞天中钻杳冥七八年,方得把柄。著有《三车秘旨》、《道窍谈》、《黄庭内外景经注》、《无根树注》、《海山奇遇》等书,兼言清净栽接之旨,后世称为西派。
汪东亭为西派,与柯载书、柯怀经数人同师吴百川,著有《性命要旨》《教外别传》《太极图说注解》等书,并編著《道统大成》。据说民国六年汪临终时,自叹未能大成,若非吴百川最后之来,则恐投胎夺舍亦难保证,此乃汪伯英之说,而汪东亭之门下海印子则谓其师临化,有求我于武当必有响应之遗言;并说鄂友十余人,唯柯怀经一人成功,余皆未许。汪本身为西派清净门,故于栽接法多所驳斥,《教外别传》一书辟之尤力。
方内散人生于清道光廿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年)自叙参性理者十年,参丹经者十年。参内典者又十年,精于清净栽接两门丹法,清净系出龙门伍柳,栽接派承《金丹真传》,著有《通一斋道书四种》,辨明南北两宗火候之不同,分别以邱长春《小周天火候歌》及陶素耜《还丹火候歌》为两派代表,与汪东亭同时,两人因属不同派别,故于火候之观点有异。方内散人后来得待鹤山人郑陶斋为之护法,据云已见大效验,忽发生变故,未知其结果如何耳。
作品相关更新及告各位大大书
更新时间:2006…8…520:39:00本章字数:803
小道的《中华仙魔录》一般每天更新一章(3月17…19日是我的开题开题,这段时间可能不能保证),由于我工作忙,每天到家都已经10:00左右,所以等写完上传大概都要1,2点钟,白天各位大大就不要等了。
开题会之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会恢复到以前每天二章左右的速度。
在周末只要有时间一般是更新二章,一章在下午,一章在半夜12:00整。
另外,很多大大对书中的情节和一些的剧情的发展经常会有意见和想法,大家可以写短信或者给小道的电子邮箱来信,小道的邮箱是:。
但是各位大大请注意,小道写的是yy加玄幻的小说,按小道自己的性格来看,书中几乎所有和主角关系亲密的可爱人物基本牺牲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各位大大完全不必为他们的前途担心,就算在书里有这样的内容出现,按照yy的原则主角最后也有扭转乾坤的力量。毕竟来说这种小说是给大家用来在紧张生活中放松所用,相信大部分人和小道一样讨厌悲剧。
今天第六回的开头那些解释原本是不必要的,但是看见有兄弟为苏尹之死难过所以不得不加上。
经过小道的这个说明,下次这些兄弟应该有心理准备了哟*^o^*
周道儿的灵力至少在近期不会得到太高的发展,大家应该晓的小道的脾气,创造一个无敌的主角向来不是我的所好,不过呢。。。小道的炼丹和制器之术能发挥到什么地步咱就不好猜测了,究竟这小子脑袋瓜子是一流的说。
最后鄙视一下的版主老大们,小道写信申请上一次强推,这几位老大竟然连一句‘你不够资格’也不回复我,大伤我心,特此鄙视!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各位弟兄看到这里请点一下这个链接,去幻剑支持小道一下,不需注册的,几秒钟而已
作品相关中华道家修炼学十大宗旨
更新时间:2006…8…520:39:00本章字数:2955
此文乃田诚阳所著
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自成体系,沿传不绝。为了帮助同志们理解中华道家修炼真义,今就其基本宗旨,归纳言之,为以下十条:
修道养德,内功外行。
修道为内在修炼,即内功;养德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修炼的进步,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样也会带来修炼功夫的精进。反之,若德行不足,则与道无缘。昔秦皇、汉武贵为天子,毕生求仙,终不可得;而陈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过是一个箍桶匠。可知修炼之道,不在贫富贵贱,道家所谓“炼药无拘富与贫”,关键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德,故“道不妄传”,修炼家云:”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至人。”对于修炼者来说,首先必须广立功行,方成大道。经云:“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欲成天仙者,须立一千三百善。”
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
道门以“道、经、师”为三宝,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参悟大道。
经,即读经,阅读祖师著作,印证已修。
师,即师传,须要真师传授,指明道要。真师指有真正实修功夫的明师,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以上二者,是对个人内修而言。平时做功德,仍不可少。
道法自然,静者得之。
修炼之道,师法自然。“自然’之义约有两层: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强加个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须顺天行事,天人合发,《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方合大道本体。
其二,因人而异,效验不一。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异,即使师传相同,其内修之效验也不会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做到合乎自然,要妙在于一个字——静。《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静者得之。
自行修炼,无量度人。
丹道修炼,主张“自度度人”。首先要求个人潜心修炼,功成道备之后,就要显迹于世,广度有缘。一人行修,众生受益。否则徒求自了,带道飞升,于世无功,必遭天谴。《道藏》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所谓”无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无私地度化与道有缘的人。
昔钟离老祖度化吕祖之时,曾问:尔欲何日成道?吕祖答云;吾欲度尽众生,而后成道!此等胸怀,方是修中华道家风。
至道不繁,守中为要。
大道至简至易,至精至徽。《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感。”《黄庭经》云:“至道不繁”。繁杂无绪,皆为道末,令人不得要领,故尔道家不取。修炼之学,是质而精的东西,以少胜多,直指大道。《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盖愈趋简单,愈近大道。司马谈论道家要旨说:“指约而易操,事少功多。”颇合修炼宗旨。
修炼以“守中”为要。《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过不及,阴阳偏盛,均易伤丹,故守中为要,这就是真火候。
仙道贵实,理诀并重。
中华道家修炼贵在真修实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验。而且时刻不离人体本身,离开人之本身则所谈一切皆假,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中华历代修真祖师,皆以自已的身心作为试验品,进行人天奥秘的可贵探索。他们留下的修炼著述,都是通过自身验证得出的结论,是“知行合一”的东西。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认识这些东西,而不用自己的身心去实际体验,只知望文生义,就不会真正明白其中含义,容易堕入片面空谈;《老子》说“以身观身”,只有以自己的实际功修,与古代修炼家的著作互相对照验证,才能明白其真实含义。
再则修炼之时,如果只求法诀传授,而不参悟道家学理,则容易盲修瞎炼,不知何所是从,就会脱离大道,误人岐途。所以中华道家强调“理决并重”必须认真研悟道家学理,又要实际验证修炼口诀,两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人于大道之门,与道为一,悟道成真。
和光同尘,借假修真。
中华道家义理,本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借假修真。磨炼个人的性情,精修个人的品德,培补个人的丹基,增益个人的道修。
中华道家修士,提倡“大隐居尘”,就是在尘世中磨炼自己;待等功夫修到一定层次,丹基已成,需要大静,再入山林。葛洪《抱朴子》曰:“大隐隐于闹市。”“上士得道于三军。”《悟真篇》云:“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和光同尘与同流合污,二者之不同,从外表无以分别,就在内里有道与无道之分别。
性命双修,长生为基。
性者理也、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法也、息也、气也、形也、功也。中华道家修炼注重性命双修。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并且以长生作为基础,长生之道,其理有三:
其一,倘道果未成,肉身先坏则分生了道,毫无指望。故须先证长生,坚固肉体,保住资本,而后方有今世修成之希望。
其二,倘无一定命功,对忖个人的肉体,则难以克制自已的心念,修功难臻大成。
其三,中华道家以修今世为本,最讲现实,首先证得长生,今世即享仙果,何必待到他生后世。
所以,只有首先证得长生,才能充分保障个人的修炼,使人生更加圆满。把有限的生命溶化到无尽的宇宙运化之中,去体会生命的常在,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长生久视”最高境界。
男女平等,女丹为捷。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中华道家认为不分男女,皆可修证道果,所谓“修仙不问男和女”,故无男尊女卑之别。
而且女子做功,一般来说快于男子。因为从命理而言,女子”性”(心宫)与“命”(丹田)的距离较近;从性理而言,“男动女静”。故丹书云:“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气三年,女子一年可伏。”
当然由于各人素质,井不准定十年或者三年。男子丹法和女子丹法,下手命功各不相同,故有差别。命功完成之后,即男子“降白虎”(闭阳关)、女子“斩赤龙(断月经)功成,往上的功夫,俱皆相同。至于最终成就,则无高下之分。
长生住世,我命由我。
中华道家修炼认为,人之天年(正常寿命)为一百二十岁至一百八十岁,与现代科学观点相符;六十岁的人在这里不过是小孩子。认为通过修炼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尽其天年,活到一百多岁。而且如同薪尽添柴一样,还可以运用修炼接命之术,把生命延续下去,长生住世,肉体成仙,做一个不受命运摆布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间住腻了,然后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中华道家修今世的“活神仙”观点,一是要人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好生、乐生、等生、贵生,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二是通过修炼,达到尽其天年,乃至长生久视,去而上仙,不受命运的摆布,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品相关丹药炼制秘诀(铜符铁券方)
更新时间:2006…8…520:39:00本章字数:12080
烧取真铅诀
一初取出山铅砂数百斤,捣为末。就用矿上圳土,每一斤,配食盐四两,捣万杵。秤定铅砂末一斤以纸包裹数层,外用盐泥固之五六分厚,晒令极干。如此三五百枚,入炉煅之。炉式形如大甑,高六七尺,周围一丈,下安风箱,底火上升。用炭铺底一尺厚,方铺铅砂球在炭上,层炭层球。大火煅得内外通红,止火寒炉,阴土覆上。铅在下成一块,破球取出如生矿银状,如此,谓之乾父。将此乾父取流金,则药有精神,非是流铅圳土,否则神散杳茫。不得师授,苟或妄为,终为误事。神丹至药,只是一味铅精,若得此宝,万事毕矣。此为先天真一之水,多倍其数,以听圣灰筑基之用。采取土水一分真,不换黄金重一斤。至此,神机又听后续大法。
古羲黄修炼神丹大法
地元起手,金鼎神室。上下两弦,体重一斤。如九鼎七鼎,五鼎、三鼎,心依大法度数采用。假如白金八两,用伏气黑铅三十六斤。只有八九七十二两,按九池而取之。恐铅气不足。神精降少,难合天地符契,半斤八两之数。今用九两炼一两,泄气之用。先求地魄,地魄者,白金也。次取天魂,天魂者,黄金也。黄金产珠砂。是日精。白金生流珠,是月华。魂魄合体,精华自生一。夺天地日月之全功,是圣祖玄元之妙用。圣人知神物隐于北方,来此以作丹头。不用世上黄金,黄金虽纯阳之体,纵加百炼,决不受气。至于铜锡,性质大燥,难见金公,见则形必伤也。独与白金,一味相亲,畅体欣然。金花发泄流珠,珍珠豁然其间。真阴真阳,交光合体。巧取周天度数,满于五色中黄,自然阳生于真土也,土旺金乡。借水虎育养而生震龙,五色霞鳞,金膏碧体,朗朗常存,为升天药祖,愈炼愈灵,越温越妙。故有阴池阳鼎。因铅不受炼,设为法象,以定浮沉之性。造鼎为阳,使阳魂自升于天堂之上。制池为阴,使阴魄自沉于地狱之中。一九功在铅,二九功在母。诸方不用母,丹门甘自苦,壬癸怎分强。老脆化阴土,用铅有秘传。始初金炼铅,浮沉定得真。先天与后天,认得其中趣,无拘洞里仙。婴儿寻乳母,转转出玄关。药即是真汞,金丹是神丹。一母生九子,各自传枝叶。德薄不足以遇,缘浅不足以闻。此是杳冥真诀,子宜记在胸襟。
安炉立鼎诀
上供九天五土司命、北斗七天真君、丹房炉嘱正神。金木水火土五德星君,侍供香火灯烛果品,虔告上真。预造钳匙等器,余积黑虎铁池宝塔,多备以防损换。炉内合风开门如鸡子大,勿令大宽。宽则风力缓,缓则真气不升。池下三方,安三足,不用铁造,以磁土烧就,安如品字。外以盐泥固之,坚牢不损。安池在上方,架重楼,两边以铁环高挂于天梁之上。内火盖固,不令火力近鼎。别开出入火路,以便加减行持。
地元九池秘诀
铜符铁卷文
两两彭罗台,八宝昭阳殿。万圣拱中尊,元始天王现。王如啸丹墀,方使金公炼。一唱众真场,世界金光遍。谨候北丰魔,洗出朝天苑。用力在丹人,弃旧迎新换。乾金夺目魂,莫令乌云乱。产出夜明珠,五色辉煌片。上下令通风,金枣婴儿面。希夷阴浊来,放展河车转。紫气入重楼,子母不相见。初产寿年华,易到精神散。
直指函文名曰青埃
第一池炼铅法:则用出山净金一斤,白如雪朵,碎作十六片。乃于日月合壁日、五星联珠日、申酉金旺日,将池鼎安置停当,开风门,进文武大。文火温池,先投铅半斤,炼灰池结宝,基址坚固,免致折耗之患。待池将红,另用伏气净铅九斛,每斛分三进六十五株,每铢为一池,九池共铅八十一斤,以应九九周天之数。将金片片入池,武火溶化成汁。只待黑尽自现,一上一下浮现。两旋红光闪闪半虚空,瑞气炎炎浮紫廓,取次入铅,漏尽再添;满天星宿浮沉转,宝月金花劈面来,铅铢又进。莫离方寸;看看癸水尽,方见海金螯,急进铅爻,壬水上潮;和风吹得金花散,散却盈庚见酉孩;须用有力三人,互相轮换。饮食起居,八门开闭。进铅入炭,猛烹急炼。使朱雀炎空,紫神瑞气,金枣花红火火,生光爻爻露电。进铅不可大急,急则金乌不出海。又不可大缓,缓则玉兔恐伤形。水火交缠数足,无形合虚,旷然成质。壬水得金,自然升上泥丸之顶,结就昱日流珠。铅数投尽,退火封门。安金益水,进铅三钱四分。保神固形,不可有动池鼎。冷定取出,摘下鼎中壬水,号曰“青埃”。或金盒磁盒封固,勿令泄气,听后人元配合。
铜符铁卷文
同志二三人,固守紫阳宫。黑以白为丹,红以黑为翁。中和天地髓,只此是丹宗。禹门三汲浪,漏滴令空空。殿上流珠滚,色似紫金红、池中翻玉液,吹嘘籍巽风。玉兔酉为宅,金乌日上东。龙虎遥相望,会合景阳宫。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