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戎》免费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边戎

边戎第55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如。挞懒知道,他无论如何不是折彦冲的对手,对方若是攻城,大定府的陷落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而更要命的是,挞懒完全看不出整个局势有扳回来的可能,若要叫他死守,他却为谁死守去?为宗翰?为宗辅?为宗弼?若是会宁还在,挞懒也许还会坚定些,可是现在整个会宁都已经在大火中消失了,连吴乞买都死了,他却还为谁守去?宗翰和宗辅可不见得就会对他多好啊。

    就战术层面来讲,这几乎是一场必死的战争;就战略层面来讲,这又是一场无论守不守得住都毫无希望的战争,对挞懒来说如此,对城内军民来说更是如此。折彦冲的条件,对挞懒来说是苛刻的,可对城内军民来说不是。这些将士、民众对折彦冲没有像辽阳府军民那样的心向往之,但也没有黄龙府、会宁那里的人那样有坚决抵抗的意志。如果他们还有胜利的希望,那他们也许还会守下去,可是现在他们却看不到这种希望。最可怕的是,一旦战败城陷,折彦冲会怎么样对待他们呢?从辽阳府的经验看来,投降是不会遭到报复的,但从黄龙府和会宁的情况看来,抵抗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这场守城战争,要么就是胜利,要么就是全城沦亡!

    “我们还要守下去么?还要为谁守去?”

    城外招降威吓的箭书不断射进来,诱惑着城内的军民,也打击着城内的士气,一些和折彦冲有过往来的权势者已经准备呼应城外军队了,就是一些兵将也露出了反意。

    挞懒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知道自己必须赶紧决断:以雷霆手段镇压城内的反叛,再与折彦冲决一死战;还是顺应“军心民心”开成投降呢?

    也许他该做个忠臣,可他该向谁效忠去?

    第一日,第二日,第三日……

    当汉军准备发起攻击,当城内权势者准备响应汉军时,城头竖起了降旗。

    兴邦灭族第二八零章兰蕙之心常忧疑(下)

    更新时间:2007…11…2710:00:10本章字数:3201

    杨应麒说道:“你们也该知道我现在的地位,用一句老话来说,那叫位极人臣!这些年大哥忙着打天下,这管理汉部的事情,实际上就是我带头在做。这段时间里我为公为私都赚了不少钱,人家是富拟于帝王,我干脆是富过于帝王。不过至少到现在为止,部民都没什么怨言,因为比起金人治下和宋人治下,他们的生活都要好得多,一比较起来,便不好有怨;而大哥、二哥,以及一干文臣武将也没什么意见,因为大家都忙着打江山呢。”

    林翼点了点头,林翎也道:“不错。”

    “可是,”杨应麒继续道:“等天下统一了,安稳了,那时就不同了。为何?因为我不认为我们这个政府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让所有人都脱贫,便是所有人都脱贫了,也不能让所有人都过上满意的生活。有贫富,就会有情绪,国家一旦一统,失去了与境外民众的比较优势,国民对政府不满的情绪就会抬头;国家一旦安稳,后生国民忘记了开创时的艰辛,就不会像张老余、顾大嫂这些老部民一样,因为敬爱我而对我聚敛大量财富表示理解。”

    林翎叹道:“你这么说来,倒像天下人都忘恩负义一般。”

    杨应麒微笑道:“他们一定会忘恩负义的——如果我认为我对天下人有恩的话。不过不管怎么样,那是我没法改变的事情。我只知道我如果带着一大笔钱卸任,在我卸任时也许还没人说什么,但总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骂——尤其是那些希望官员都是圣人的读书人尤其会骂!这样一来,我在任时聚敛的钱,反而会成为我卸任后杀我的刀了。此刀不去,我便会活的不自在,而且将来赚钱也会放不开手脚。所以我说,如果我想卸任后快活赚钱,现在聚敛起来的钱财便不能不散尽。也唯有先将钱财散尽,将来我才能放开手脚去敛财!哈哈……”

    林翎见他露出狂态,抿嘴摇头而笑,林翼却写道:“既知如此,何必当初?”

    杨应麒问:“你是说我当初为什么不干脆就不赚私钱?”见林翼点头,轻叹道:“我当初哪里会想到这些?汉部的事业,是一步步做起来的,并不是所有事情我都能预料到的。这散尽家财的道理,我也是最近才想清楚,也是到最近才下定决心的。嘿,其实散财这事,我今天是第一次和人说起,便是橘儿,我也还没跟她说。”

    林翎想了想,说道:“其实你的话也有道理。反正你做生意的手段也很了得,加上你的名声信用,致万金犹如反掌。不过……你认为你卸任后再赚钱,天下人就不会骂你么?”

    杨应麒望向窗外,盯着明月想了许久道:“那可难说。不过我最多只能这么做了,难道要我一辈子守着清贫?那我可不干,我宁可被人骂好过。”

    林翎看着他,许久,许久,忽然轻轻叹道:“可你真能像刚才说的那样,几年内就从仕途抽身么?”

    杨英气一呆,问道:“什么?”

    “没,没什么。”林翎道:“我是说,希望你早日卸下重任,我们一起发财。”

    杨应麒哈哈大笑:“当然当然,到时候我还要问你借贷本金呢!”

    当晚回到津门的家中,赵橘儿见他脸上红红的,问道:“喝了酒来?”

    “嗯。”杨应麒道:“今天和林家姐弟说的高兴,便喝了些酒。”迟疑了一下,问道:“你不会在吃醋吧?”

    赵橘儿微笑道:“你说什么啊!”摸了摸肚子说:“你和林姐姐的事情,我也有耳闻,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我可不想自寻烦恼。”又问杨应麒和林家姐弟说什么说的这么高兴。

    杨应麒便将前后的事情说了,赵橘儿听后沉思了好久,这才道:“七郎,你……你真要这么干?”

    “是啊。”杨应麒听赵橘儿的语气,倒像她并不赞成一般,有些奇怪地问道:“难道你不舍得这些钱不成?放心,放心!李白说:‘千金散尽还复来!’他那是夸口,但我是真有这本事。这亿万家财便都花光了,我也能赚回来的。”

    赵橘儿说道:“我哪里是舍不得这钱?虽然我是皇家出身,但也挨过苦。便真有一天要和你‘瓢饮箪饭’,我也能熬。再说,我也知道你有这个本事。”

    杨应麒道:“那你还担心什么?”

    赵橘儿叹道:“七郎,不知道为什么,你有些事情想的特别清楚,但有些事情又总是显得有些……有些糊涂!古人说:‘明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却不正是在说你么?”

    杨应麒问:“我哪里糊涂了?”

    赵橘儿道:“你要散尽家财,怕的是平民百姓骂你。但你可想过,你要真这样做,会落得个沽名钓誉之嫌。”

    杨应麒怔了怔,随即一边笑,一边指着窗外骂道:“这人可真难做!钱不散去要被人骂,钱要散去也要被人疑!”骂了一会对妻子道:“不管他们了!我这样决定,固然是有些怕被他们骂,但也是因为这些天反省后觉得在任上积聚钱财,确实有假公济私之嫌疑。但要是散尽家财他们还骂我,那便是他们苛求了!不管了!只要我心安理得就好了。”

    赵橘儿凝视了丈夫半晌,叹道:“七郎,我担心的,不是这些平民百姓啊。如果是他们,便让他们骂骂,也无所谓,只要我们问心无愧,把门关上不听就是了。”

    杨应麒大感奇怪,问道:“那你担心什么?”

    赵橘儿道:“我担心的,是上面的人。”

    “上面?”杨应麒呆了呆,随即笑道:“哪里还有什么上面!我们上面?哈,我们上面……那就一个人了!那……”他的笑声渐渐停了下来,说道:“橘儿,你想太多了。”

    赵橘儿问:“是我想的太多,还是我想的没道理?”

    “这……”杨应麒道:“貌似有点道理,但……”

    赵橘儿劝道:“若你觉得我想的有点道理,那还是别这样做的好。当年萧何不过后方理政,便为了避嫌而自污,你的功绩位望尚在其上,却要反其道而行,实在说不上是明智啊。”

    杨应麒一听眉头皱得紧紧的,哼道:“萧何什么都好,便是这点,不学也罢!”

    赵橘儿道:“可是……”

    “别可是了!”杨应麒道:“这等狗屁明智、狗屁风气,最好统统扫掉才好!”赵橘儿还要相劝,杨应麒道:“橘儿,你别担心这些事情,不去想它,自然就会没事!我是什么样的人,大哥清楚得很!”又道:“现在天下事正紧,我也没空来理这些了。如何散财花钱这件事情,我已交代了人去办。你安心养胎就是。”

    赵橘儿眉头微皱,忽有侍从来报,说船已经准备好了。赵橘儿一惊,问道:“船?什么船?你要去哪里?”

    杨应麒见她如此,微笑着安慰道:“放心,我只是让他们准备船,不是今天走。我会留在这里陪你几天的。”

    赵橘儿问:“那你究竟是要去哪里?”

    杨应麒答道:“塘沽啊。大哥要打燕云,我想过去就近安排些事情。”

    赵橘儿道:“前面大哥打仗,你在后方管好补给后勤就是了,为何还要跑到塘沽去?”

    杨应麒道:“战争的胜负,不完全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结果。如今秦晋与东海隔绝已有一段时日了,这次围攻燕云,正是将两片大领土并成一片的大好时机。事若成则我汉部开邦立国,直上九霄,事若不成则恐怕有东西分裂之祸,所以不但不能败,而且不能拖!后方之事我已经安排妥当,我们在东北根基已久,又得民心,有我无我都无所谓。但我若到塘沽去,或许能就近帮大哥理顺一些战前战后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一旦东西两大板块联系上,我好第一时间安排各项大事。”

    赵橘儿道:“这个道理,我自然懂得,只是……”

    “只是什么?”杨应麒道:“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赵橘儿道:“我……我怕你功劳太大了。”

    杨应麒怔了怔,随即笑道:“橘儿,你什么都好,便是有时候恁小心了。放心放心,我大哥不是你九哥,这些事情,我们都有默契的,否则如何走得到现在!”

    赵橘儿听了丈夫的话,沉吟半晌,轻叹道:“好吧,我……我相信便是。”

    兴邦灭族第二八三章年少正当磨练(下)

    更新时间:2007…12…210:32:03本章字数:3946

    杨应麒和虞允文聊了大概有半个多时辰,甚是相得,直到夜深,一个下人敲响了铃铛,进来劝道:“姑爷,晚了,莫耽误了休息。”却是赵橘儿交代了要盯紧杨应麒作息的一个丫鬟。

    杨应麒微微一笑,对虞允文道:“今天便说到这里,你先下去休息吧,明日到码头来,我带你去看看新船!”

    第二日,在塘沽的军用码头上,虞允文到达时,杨应麒正在晨风中检视一艘三桅战船,望见虞允文来,招呼他上船,拍拍船舷道:“你看这船如何?”

    虞允文左右打量两番,说道:“我对船不是很在行,不过看这些帆的样式,似乎和别的船不大相同。”

    杨应麒道:“这是新式战船来着,我听参谋部的人说,这种船比现在我们在用的战船要灵活得多,也快得多,而且操作也简单了不少。”

    虞允文略一沉吟,问道:“将来水师可是要换这种战船?”

    杨应麒眼中露出赞赏之色:“不全换。且先让新水师试试,若是真的合用再说。”又道:“南洋的事情,和船大有关系,你既决定南下,这些事情可得留心!圣贤之教诲乃是立心处世之本,但空有道德文章,是做不来事情的。”

    虞允文肃然应道:“是!”

    正说着,属吏来报:“陈公子来了。”杨应麒便命有请,跟着对虞允文道:“走,我给你介绍个人去,他年纪比你大几岁,可已经干了好几件大事了!或许你也听过他的名字。”

    虞允文便问是谁,杨应麒道:“陈显老的儿子,陈楚。”

    虞允文讶道:“可是在靖康之后为各路义军提供军资武器的那个大商人?”

    杨应麒含笑道:“就是他。”

    虞允文叹道:“是他的话,我哪里会没听说过!现在两河不知多少义军感激着他呢。”

    杨应麒笑道:“感激他什么!他也是我们汉部的官商,那些东西都是公家的物资来着。不过他能有本事将这些物资转运到两河各地,倒是一件大本事!这次我打算让他做件大生意,你跟着来听听吧,不过不要多口。”

    虞允文忙道:“是。”

    杨应麒便领着虞允文进了码头里最大的一所房子,那是塘沽港港口指挥中心所在,一些人正搬运一些东西进进出出,到了最里面那个房间,陈楚早等在那里了,杨应麒道:“来得可早。”

    陈楚微笑道:“七将军见召,敢不早来!”

    杨应麒哈哈一笑,先给陈楚和虞允文介绍,陈楚惊道:“允文兄莫不是蜀中的神童?河东名臣虞仁寿的公子?”

    原来虞允文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故有神童之名。但陈楚这样当面夸赞,虞允文自要谦逊一番,两人都是汉廷重臣之后,又都是聪明隽秀的人物,当下便在杨应麒面前订交。

    杨应麒机要忙碌,却不吝于在这些年轻人身上花时间,但虞、陈二人都知趣,虽有意和对方深谈,却都适可而止,并未没完没了地聊下去。杨应麒见他们如此,也暗夸他们聪明,便命人搬来一口大箱子,旁边有一个幕僚一路监视着,似乎这口箱子大不寻常。

    杨应麒对陈楚道:“我给你看件宝贝。”说着便将所有侍从都遣走了,只留下那幕僚和陈楚、虞允文三人。那幕僚关上门,然后才取出一串钥匙,打开了箱子上的第一个锁——那箱子却有两个锁,打开了一个,还余下一个。杨应麒从身上取出一把钥匙给陈楚道:“你去打开。”

    陈楚见了这等阵势,便知这口箱子非同小可,小心翼翼将箱子打开,才发现里面收藏的是一份极大的图册。

    杨应麒道:“摊开来。”

    陈楚和杨应麒那幕僚便帮手将那份图册搬出,虞允文侍立在杨应麒身后,并不插手。那图册摊将开来,足足有六丈长,四丈五尺宽,幸而这房间够大,若是寻常房间,怕还放不下这张图纸。

    图纸铺好之后,虞允文想:“这幅好像在哪里看过……啊!昨晚挂在墙壁上的,不就是它?”

    陈楚扫了两眼,惊道:“这……这是一座新城!而且还是一座大城,一座大都城!”

    杨应麒呵呵笑道:“不错!”看了陈楚一眼道:“你父亲可曾和你说过新都的事情?”

    虞允文听得心中一凛:“新都?”

    那边陈楚沉吟道:“家父曾说七将军似有意定新都于燕京,不知……”

    “不是有意,而是决定!”杨应麒道:“大哥他也是这个意思。”

    陈楚惊道:“那么这张图……”

    “这就是新都的规划图!”杨应麒道:“这是由我下令,管宁学舍、蓬莱学舍、辽口军学十几位学者、数十个高材生,在各地军方、官员的配合下制作而成,甚至许多密子也动用起来研究燕京一带的地形,花了五年功夫,才制成这张草图。不过制作的人大多也都没看过这张图的全貌,除了此图之总监、全图之执笔等制作者之外,就我和正汇、杨朴、张浩以及负责看管此图正本、副本的两个幕僚看过,说起来,你们俩是第七个、第八个看过此图全貌的人。嘿!连大哥也因为机缘未曾看过呢!”

    虞允文和陈楚大感惶恐,陈楚道:“这个……可折煞陈楚了。”

    杨应麒呵呵一笑道:“无妨。”又道:“等打下燕京,咱们就按这张图来建设一座伟大的都城!不过,这次我不想像历朝历代那样强行驱役民夫,而是要将其中一大部分工作交给商家来干。”

    此言一出,两个年轻人又都吃了一惊。陈楚惊道:“交给商家,这么大的生意……不知要交给谁?”

    “交给谁?”杨应麒反问道:“这座都城,前后怕要费时三十年!你认为有哪家商人啃得下这块肉?”

    陈楚叹道:“啃不下,谁也啃不下。”

    杨应麒道:“所以除了官方要委派一个总监之外,商家还要有一个很大的联盟才行。”目视陈楚道:“我这次找你来,为的就是这件事情。”却不说是什么事情。

    陈楚忍不住显出惊喜交加之色:“这总监之职,陈楚是不敢盼的,七将军找我,莫非和……和这个即将成立的商家联盟有关?”

    “不错。”杨应麒脸色甚和,说道:“这几年我交给你的事情事情,你都办得非常妥当。不过你也应该还记得我说过:那些只是小生意,你办好了小生意,迟早我会交一件大生意给你。”

    陈楚讶异道:“可是这么大的生意,我……我恐怕也接不下来。”

    “不是要你接。”杨应麒道:“我是要你帮我寻找合适的商人来接!”说着袖出一张单子来:“这张单子,一共列出了三十九项名目,其中几项,我已经定了让赵履民、刘介、李相隆他们接手,但仍然有二十五个项目空缺,此外还有总承办、副总承办,需分别由两个大家族来接手,尤其是总承办,必须全面负责整件事情。”

    陈楚悚然道:“难道七将军打算将这挑选商人的权责……交给陈楚?”

    “不错!”杨应麒看着陈楚,仿佛在考量他:“你不敢接手么?”

    陈楚沉吟道:“这等大事,本该由七将军亲自来办才是。”

    杨应麒叹道:“我虽然也想亲自操刀,但如今我们国家正值兴邦建国之际,比这还大的事情也有好几件,我哪里还分得出心思来?”

    “既然如此……”陈楚挺起胸膛道:“那陈楚便义不容辞了!”

    杨应麒喜道:“好!有担当!”

    陈楚又问:“商人那边陈楚去考察,至于总监一职……”

    “总监一职,我还没想好。”杨应麒道:“而且想好了也得经大哥同意才行。暂时来讲,我倾向于三哥。”

    陈楚一听,便知道这总监一职挂名的成分远大于实际操作,因为以杨开远的身份处境,未必能全力投入到这件事情上,则监造大权还是会落到总承办手中,想到这里忍不住微微颤抖,因为他知道他到手的是一项多大的权力!他又看了那张全图一眼,叹道:“这座都城,怕比未残破之汴京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这可是倾国之费!”

    杨应麒笑道:“那当然,因此以新汉开国之气象,集合东海南洋之物资,我也要预下三十年之期!”又叹了一口气道:“我从很久之前就开始存钱了,不过也只筹得了六成。”

    陈楚道:“既然是三十年的大工程,将来开国之后,可以陆续追加。”

    “这些我都算过的。”杨应麒道:“但就是这首期的动工之费,也还欠许多啊。所以这笔钱得由你去筹。”

    陈楚一愕,随即了然,心道:“之前那是个大权力,这番却是一个大难题了。”想了想道:“这件生意,只要接下来,利益极大,所以总承办那边,总得出一些的。再由几十个部分承办的家族各出一些,兴许也就够了。”

    杨应麒喜道:“不错不错!你能道破这一点,可见我没看错人!”命人将大图册收起,另外拿出一个小匣子道:“这匣子里头,便是一幅缩略图纸,以及应该各项工钱预算,你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务必用心体会。只要你能全心为公家办好这件事情,将来必有重获!”说着将那小匣子珍而重之地交给陈楚。

    陈楚摩挲这匣子,问道:“有件事情,还得冒昧请教一下七将军。”

    杨应麒道:“你说。”

    陈楚道:“人家都说:天下之财,莫过于林家。七将军为何不直接找林当家做这件事情?”

    杨应麒笑骂道:“胡闹!这件事我能交给她么?什么叫避嫌!你就不懂?”

    陈楚怔了怔,随即笑道:“是陈楚糊涂了。”

    杨应麒又道:“其实不管谁来做这总承办也好,在钱这一点上,将来总得劳烦到她,所以我就算不将生意交给她,她也能从中分利的。”

    陈楚连声称是,杨应麒见他仍然犹疑,又问他还有什么问题。陈楚道:“不知还有什么人不当承此重任的?”这却是问杨应麒有没有预制的“黑名单”了。

    杨应麒慨然道:“没有。只要是能办好这件事情的,谁都可以!”

    兴邦灭族第二八六章国亡四方祸至(上)

    更新时间:2007…12…58:33:36本章字数:3489

    曹玄亮忙碌安抚之事时,李世辅犹在城内城外打击金军余党,待到晚间才来与种去病相见。

    种去病凝视李世辅,笑道:“三将军那边,动手好快!”

    李世辅道:“萧帅那边才快呢。”

    种去病哈哈一笑,说道:“宗翰在北安州、密云、遵化一带,防备得好生严密!我们在北路压下,兵力虽有优势,一时也难以得手。我这次却是兵出险招,带了六千步卒,从小路绕了过来。萧德钦曾来信告诉我安喜那边有个牧场,养有战马二千余。我连夜袭取了那个牧场,得了马匹前来,谁知萧德钦却因调开安喜守军一事被石鲁发觉,为国家捐躯了,甚是可叹。”又问李世辅塘沽那边来了多少兵马,李世辅详细说了,种去病喜道:“好!”又道:“你才能甚佳,我要向张忠汉借你一借,作我的先锋,如何?”

    李世辅大喜道:“那也要张将军答应才行。”

    种去病哈哈大笑,当即以随机超拔之权表李世辅为都尉,拟了书信,派人去通传张忠汉,要他守卫滦州,自己守平州,互为呼应。又向张忠汉借了李世辅作先锋。

    种去病位在张忠汉之上,虽然归属不同,但当此境地却应该合作,所以种去病这书信便带有几分命令的味道。

    张忠汉听说种去病到了也是惊喜交加,回信表示愿意听从节制,同时飞书向塘沽方向报捷。

    榆关的守将迪古乃听说平、滦相继失守,赶紧派兵来援,但这时种去病和张忠汉都已经站稳了脚跟,迪古乃又不敢尽起榆关之兵来攻,双方在平州与营州之间投入的兵力不相上下,一场野战下来,损折相当。种去病既知海路可通塘沽,打起来便不惜兵马,不吝刀箭,迪古乃却不敢和他无穷尽地对耗下去,不得已退守营州。

    在榆关东面,石康看出榆关形势有异,派遣大军继续猛攻。迪古乃虽然也是金军中足以与银术可、娄室等齐名的悍将,但这时腹背受敌,大感难当,只是他毕竟比挞懒强硬得多,虽然坐困孤城仍不肯投降,竟有与榆关共存亡之意。

    这时燕京、塘沽都已先后得到消息,双方一则为惊惧,一则为惊喜。

    宗翰在渔阳、北安州、密云一带严防密守,东南方向宗辅对塘沽也封锁得十分厉害,但正东辽西走廊的出入口这边却严重依赖着迪古乃。榆关一旦有失,燕京正东面便是对汉军敞开了一扇大门!

    杨开远、杨应麒也很清楚这一格局对汉军大大有利,这时杨开远所派遣前往河间的西路兵马果然遭到了宗弼的堵截反击,而南下兵马的进展也没有预料中的顺利,反而是东北这路奇袭,效果大出二杨意料之外。

    二杨一经商议,马上决定改变攻防重点,将人力物力向平滦这边倾斜。杨开远下令,让平滦地区所有兵马都归种去病节制,杨应麒调动大量的船只、民夫,半个月内便在滦河入海口堆出一个码头来。这个码头筑成后,平滦地区不但能通过海运和塘沽来往,而且也能和被堵在榆关东面的石康交流战况,从此辽南、塘沽的士兵与物资也都源源不断地朝平滦地区运了过去,到华元一六八二年四月,平滦地区已聚集了大约五万兵马。

    待得兵粮齐备,种去病便对张忠汉、李世辅道:“迪古乃十分强硬,他虽然坐困孤城,腹背受敌,但我也没把握能在短期内将他攻下。平滦之重,不在此地能与石康夹攻榆关,而在此地能径取燕京!我们在这边空自耽搁甚是无益,我想留下一万兵马给张忠汉将军,曹玄亮等督运粮道,我自己领三万兵马直奔燕京。若我能顺利抵达燕京城下,那宗翰他们安排在北安州、密云、遵化、武清等地的兵马就非回防不可!这几个地方防备一弱,便挡不住三将军、六将军两路大军的压力,那时候燕京的防御圈便垂手可破!”

    张忠汉、李世辅都称有理,种去病便拟了书信告知杨开远和石康,也不等回信,便领了兵马西进。

    李世辅以精兵二千人为前锋,一路破石城,渡蓟河,直抵香河,逼近潞州,眼见燕京已是朝发夕至!

    宗翰宗辅大惊失色,急调北安州军回怀柔拱卫,调遵化军回蓟州,萧铁奴这时只知道种去病已占据平滦并和塘沽取得了联系,种去病要直袭燕京的书信还没传到,但萧铁奴几乎在种去病决定西进时就来见折彦冲道:“去病兵马虽然少,但老三是能顾大局的人,我料去病一和塘沽取得联系,老三一定会增益他兵马。去病随我日久,我知他的性情——若得到一支大军,一定不会枯等榆关城破,而必会尽起兵力直逼燕京!”便催折彦冲提前进兵。

    折彦冲问韩昉,韩昉道:“粮草颇有不足,只够支撑一月。再说我给韩企先去了书信,估计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