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免费阅读!

命运的抉择第169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公司的董事们为的就是他们在欧洲的买卖。为了那些闪闪发光的金币他们会不惜突破任何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作为香江商会驻欧洲商务总使的罗威当然明白拉肯男爵此刻的心中所想。他甚至还不怀好意的在心中设想。如果路易十四的宠臣在波兰出些什么意外的话,整个欧洲又会变成什么模样。至少也该比现在热闹吧。以路易十四的脾气面对这种事多半都会坐不住。罗威可以想像得出法国参战后的情景。战火会从东欧一直烧到西欧。三十年宗教战争的惨状会在欧洲大陆上再现。当然中华军火的销量也会跟着直线上升。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世界上少数能与中华帝国相对搞的几个国家就此也都会陷入混乱之中。想到这里罗威不由以略带煽动的口吻向对方说道:“是啊,这世上的事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说罢两个狡猾的军火商就此交换了一下眼色,举杯相碰道:“为了难以预计的变数。”“为了我们的生意。”

    在将杯中的白兰地一饮而尽后,拉肯男爵咋咋了嘴又说道:“不过说直心不烦,路易十四那小子还真难对付啊。”

    “男爵,在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打狗还要看主人。”罗威说到这里狡诘的悠然一笑道:“当然至少艾哈迈德是不会去忌讳路易十四。”

    耳听罗威这么一说拉肯男爵心领神会的一笑道:“那我们也只能祈祷科尔贝尔先生自求多福了。”说着他又为自己同罗威斟了杯酒道:“罗,关于上次那笔交易的尾款波西米亚大公希望我们能再给他些宽限。不过他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客户。”

    “新客户?”罗威品了口白兰地随口问道。

    “是的,一个颇有诚意的客户。”拉肯男爵跃跃欲试的向罗威介绍道:“俄国国王阿列克谢。”

    俄国国王,罗威听罢差一点没把刚才喝到嘴里的白兰地给喷出来。虽说此刻的他并不知晓夏完淳等人在西伯利亚的进展状况。但中华朝在陆地上与沙俄毗邻的情况是香江商会上层人所共知的事。为此罗威还曾接到来自本土的指示要他在必要时刻从欧洲方向给沙俄施压来接应西伯利亚。

    笑话!商会怎么能向帝国的邻国出售武器。罗威在心中如此自嘲道。但他转念一想后却很快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铁板钉钉的现实问题。从拉肯男爵散发着贪婪光芒的眼睛里罗威读出就算商会拒绝向沙俄出售武器。瑞典人也是不会轻易放弃这笔到嘴的肥肉的。甚至连东欧的那些小国都会乐意客串一下军火倒爷。想到这里罗威不由自主的开始谨慎了起来。却见他故做迟疑的探问道:“俄国国王?罗爵你认为俄国人有这个能力消费吗?我可是听说俄国是一个极其偏远荒芜的国家啊。”

    “哦,罗这一点你大可放心,俄国虽然的处偏远但是它的国土辽阔。当然这只是相对欧洲国家而言的。众所周知中华帝国才是这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拉肯男爵一边奉承着一边信誓旦旦的保证道:“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每年俄国人都要投下大量的兵力防范南方的那些土耳其人与阿拉伯人。因此俄王阿列克谢不惜花重金希望能购买一些先进的火炮来装备他的军队。”

    抵御土耳其人?莫不是用来对付帝国在西伯利亚的远征军吧。罗威在心中如此冷笑到。不过在表面上他还是装做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随即又低头思虑了一番向拉肯男爵询问道:“男爵那个沙俄是不是临近西伯利亚?”

    给罗威这么一问,拉肯男爵先是不解的一楞,随即点头回答道:“是的。俄国确实在西伯利亚占有一部分领土。”

    “哦?如果是那样的话。男爵,我要抱歉的对你说我朝在西伯利亚也有一部分领土。所以说俄国是中华帝国在陆地上的邻国之一。”罗威两手一摊无奈的说道。

    直到此刻拉肯男爵这才明白罗威一反常态的真正原因。确实这种将武器贩卖给邻国的举动完全可以被视为叛国行为。因为在这个时代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邻居不会在下一刻入侵自己的领土。瑞典东印度公司不同于拥有较高自制权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它在许多方面都得受政府与议会的节制。因此拉肯男爵完全能理解罗威在这件事上为难的立场。然而失望的神色却只是在他的脸上一闪而过。这位老练的贵族很快就摆出了一副生意人的模样叹息道:“原来是这样啊。那真是太可惜了。多好的一笔买卖啊。罗你大可放心,我是不会在这件事上让你为难的。”

    但你会把这笔生意一家独占。罗威在心中如此回应道。不过在表面上他还是大为感动的说道:“罗爵,谢谢您能理解我的立场。”

    “那里我们是亲密的合作伙伴,这点小事用不着说谢。”拉肯男爵大方的笑道。

    此时的罗威已经完全能想象得到拉肯男爵会如何回复俄国人。瞧,你们同中华帝国接壤,中国在出售武器的问题上心存顾虑。但是作为俄国忠实的朋友与盟友,我们还是能向贵国出让一部分武器。这些武器的性能十分精良……诸如此类。不过罗威对此却一点儿都不担心。事实上他十分乐意看到瑞典人如此同俄国人接洽。甚至最好能将军火的价格抬得越高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俄国人亲自来找他本人。毕竟军火的源头在他这里。

    是的,这就是掌握王牌的感觉。亦是朝廷在欧洲经营军火业的初衷之一。军械的制造在这个时代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秘密。任何一个君王只要肯花钱就能聘请到想要的技师与工匠为其打造一支火器军队。当然由于工艺上的差距各国所制造的军械不仅在品质上参差不齐。其制造成本更是相差甚远。同样是火炮。中华朝制造的火炮成本仅为同规格欧洲火炮的一半。但在射程上与砜度上却远胜于对方。正是这些差距促使中华朝上层制订了这一军火倾销计划。而事实也证明这一计划的效果十分显著。

    在香江商会的竭力推销下。而今许多欧洲君主情愿直接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货也不愿意花钱组建自己的兵工厂。更不用说是蓄养科学家、技师来研究开发新武器了。因为在这些欧洲贵族看来。只要他们有需要聪明的中国人会像魔术师一样变出各种各样新奇厉害的武器,根本用不着他们为武器的更新浪费金钱。

    而就在欧洲本土的军火制造业因中国货的“入侵”陷入停顿的同时,中华朝的军械制造业却因欧洲的订单迅猛发展了起来。这些订单除了给中原的军火制造商带来大把大把的银子外,同样也让帝国军械局的科学家们欣喜若狂。因为通过与欧洲的军火贸易帝国军械局得到了大量有关军械性能的重要数据。须知这些数据对于原本已经进入和平状态的中原来说可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资源。有了战场上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军火商们慷慨的投资,古老的中原大地头一次在太平盛世下有了开发军械的激情。各种新式的武器在帝国军械局被开发。在欧洲战场上被实验。最终又在帝国军械局被完善。

    面对这样的“良性循环”无怪乎后世的一些欧洲学者会发出“金钱、战争、科学在中华朝的军火业上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而促成这一切的是欧洲贵族们的短视与愚蠢”的感叹。不过这样的评价就算传入作为始作俑者的弘武女皇的耳朵里,估计孙露也只会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而已。毕竟这一切也是拜他记忆中的那个西方强国所教。

    当然在这个时代也并不是所有欧洲的国家都如此依赖中华出售的武器。至少就英、法两国而言尚还保留着专门的研究机构。而荷兰等国亦拥有自己的兵工厂。但这并没有对中华武器在欧洲的销售造成什么影响。事实上适当的竞争也触发了中华本土对武器的进一步开发。

    此刻的罗威脑中除了考虑如何利用这次的机会控制沙俄之外,竟也不自觉的盘算起如何开拓新的市场来。毕竟光有欧洲这一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长时间的战乱并不是香江商会所期待的情况。因为那样会破坏市场。削弱欧洲的消费力。最佳的状态当然是使几方势力长期处于对峙状态。谁也吞并不了谁。却又需要不断的补充军备来维持这一对峙状态。就这一点来说欧洲与穆斯林世界同样是绝妙的一对。宗教、领土上的冲突使双方长期互相仇视,却又不能最终战胜对方。当然穆斯林世界本身也充满了矛盾。这些波斯帝国同奥斯曼帝国、莫卧尔帝国之间冲突日渐明了。或许稍加一下鼓动那又将是一个新的市场。想到这里罗威的眼中下意识的闪过了一丝残忍的血腥。

    “罗,你还在想俄国的事吗?”眼见对方一直默不作声拉肯男爵不禁开口探问道。显然他也希望这事能有个转机。

    然而回过神来的罗威在不经意间露出了微笑道:“俄国的事暂且先放一放吧。男爵不瞒你说我刚才突然在想我们是否应该开拓更大的市场了?”

    “更大的市场?罗你的意思该不会是……”拉肯男爵倒抽了一口冷气迟疑道。

    “男爵您别误会,中华是欧洲的朋友可不愿意看着朋友不断流血来赚取昧心钱。我是在想东边的波斯帝国这段时间十分活跃。有道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们是否应该帮助一下同样抗击奥斯曼人的波斯人呢?”罗威说罢下意识的晃了晃怀中的白兰地然后一饮而尽道。

    而此刻的拉肯男爵已经完全明白了罗威的意思。先前的迟疑很快就被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所替代了。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曾听人说起过一个传说。说是捕获量会同某些人类签定契约。以永生为代价诱使这些人挑动战争来使人间充满血腥。此时的拉肯男爵似乎隐约发现罗威投在墙壁上的影子带着恶魔特有的犄角。可饶是如此他却依旧还是被对方的建议给深深的吸引住了。

    〈枭阳候的探险〉——作者:广开土王第二部第三百十九节回京师夏完淳复命见女皇众议员畅言

    更新时间:2007…7…2017:48:00本章字数:4529

    话说罗威在波兰对沙俄的订单欲迎还拒之时。夏完淳亦怀揣着一路收集的西伯利亚资料回到了久别的国都南京。同托马斯一样刚下船的夏完淳同样感受到了南京空气中所散发的异样气氛。毫无疑问眼前的帝都市南京远比十年之前更能让夏完淳觉得震撼。十年的建议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富俨然已经将眼前的这座都城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城市。两三层楼高的奢华别墅充斥着富裕的东区。而在工匠聚居的西区街面上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一些高级茶社内不仅能品到最高档的茶,还能为猎奇者及外夷提供来自大洋彼岸的咖啡。然而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躲在街脚伸乞讨的乞丐,夏完淳从他们的脸上无一例外的都独到了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浮躁。这种气氛让刚刚回到南京的他多少有些不自在。可究竟是什么让自己如此不舒服他又说不上个原由来。

    “难道说是我在蛮荒之地待久了已经不适应中原的生活了吗?”夏完淳一边在心中苦笑着自问,一边乘坐着绘有军部银色盘龙标志的马车径直入了皇城。相比快速扩展的南京城地处中心的皇城这些年的发展明显要迟缓得多。就面积上来说十年来南京皇城并没有任何变动。而其内部的装饰虽气势非凡但相对于中华朝威震四海的实力而言还是略显朴素了一些。但这并不代表身为皇帝的孙露就喜欢搞“勤俭节约”的把戏。同许多女性君主一样孙露喜欢华丽的服饰,瑰丽的珠宝、珍贵的字画以及各种新奇的玩意儿。或许正如后世的一些历史学家所评价的那样“弘武女皇拥有帝王的品位,却没有打造圣迹来彰显丰功伟绩的兴趣。”不过这秒是处于何种原因。至少眼前的皇城给了夏完淳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就像阔别多年的游子重新返乡一般。

    “臣夏完淳参见陛下。”简洁的军礼体现出了施礼者与受礼者干练的风格。当然这并不是说孙露故意优待于武官。而是文官体系根本不屑于接受这样的“优待”,更有甚者还会觉得这种优待是对他们身份的一种侮辱。对此孙露无意与文官就礼节上的分歧产生冲突。于是也就造成了而今中华朝在朝礼上文武分家的局面。

    “卿一路辛苦了。坐吧。”龙椅上的孙露满意的瞅着一路风尘仆仆赶来的受将点头赐座道。

    “谢陛下。”夏完淳在致谢之后并没有直接坐下而是将怀里的一份文书上呈给了女皇道:“这是臣与袁将军关于西伯利亚的报告。臣等此次虽助苏赫巴鲁立了国。却未能越过乌拉尔山,还请陛下降罪。”

    孙露接过了文书却并没有立即打开就看。只见她将文书往桌上一搁,宽容的向夏完淳说道:“朕从来都没指望能在西伯利亚一战定乾坤。更何况这么容易就满足猛虎可汗的需求不是太便宜那帮鞑子了吗?倒是卿一去北国十年,这会儿回来一定想家了吧。”

    夏完淳没想到女皇一上来并没有询问西伯利亚的事,而是直接同自己唠起了家常。有些手足无措他先是楞了一下。既而便必恭必敬的回答道:“陛下,自古忠孝难两全。儿女亲情也只好暂且搁下了。”

    “卿对国家的忠诚让朕深表欣慰。不过思念亲人乃是人之常情。卿难得回京一次还是先回家探望一下父母妻儿吧。”孙露点头宽声道。

    然而夏完淳却态度颇为坚决的谢绝道:“陛下的好意臣心领了。不过还是先容臣将西伯利亚的情况向陛下禀明再回家探亲。毕竟臣的双亲及妻儿都在辽东。这一来一回恐误了公事。”

    耳听夏完淳这么一说,孙露脸上的笑意不由变得更浓了。只见她摆了摆手道:“朕已经着人将卿的家人接来京师。所以卿莫要担心回家一事会耽误公事。”

    “陛下您……”夏完淳听罢惊讶的抬起了头道:“可……可是臣的父亲。”

    “令尊已经为他过去做过的事会出了代价。而卿的表现也足以让朕签下特赦令。所以卿现在可以安心回去同家人团聚了。”孙露柔和的一笑道。

    孙露虽然说得是轻描淡写,可在夏完淳听来却是恩重如山。只见他涨红着脸哽咽着向女皇下跪叩首道:“陛下龙恩臣粉身难报。”

    眼见夏完淳如此激动,孙露心里也是感慨万千,“庚寅事变”已经过去十年了,虽说孙露从未有过将此事扩大化的意图,更不希望因此牵连到相关人等的下一代。但“庚寅事变”的阴影却始终像跗骨之蛆一般留在了每一个当事人的内心深处。想到这里孙露调整了一下心态。向着夏完淳欣然颔首道:“卿起身吧。三日后的朝会上朕会同内阁与军部一起询问西伯利亚的情况。卿回去后要做好准备。”

    “遵命,陛下。”夏完淳脚下一个立正敬礼道。

    话说这边孙露劝说夏完淳先回去同家人团聚。另一头董夫人就已经在门外向提醒女皇下一步的日程安排了:“陛下,几位议员都已经到了。”

    “唔,知道了,摆驾养心殿。”孙露听罢点了点头果断的下令道。作为一个君王而今的孙露并不是什么政事都她来需要亲历亲为。中华朝继承了前朝内阁的拟票制度。在进一步简化了整个过程的前提下。还适当的缩小了皇帝批红的范围,有关各类杂务奏章直接由内阁批示。至于各种所谓的奇迹、神谕之类荒诞不经的奏章更是没有任何摆上御案的机会。甚至上奏者还会为上奏这些浪费国家资源的东西遭到内阁的严厉惩处罚。

    虽然早朝的频率被减少,批红的范围被缩小,但这并不代表孙露就此可以过上逍遥的生活。事实上弘武女皇的每日的日程安排依旧还是被排得满满的。她不仅要听取内阁的日报。以及殖民司与军部参谋府从海外收集的情报,还要定期了解香江银行的经营状况。除此之外例行的祭祀、检阅军队、视察民情、会见外国使节。甚至阅读当日的报纸也都是女皇的工作内容之一。当然这其中也是少不了接见国会议员这一重要项目。

    相比严格秉承女皇意志办理公务的内阁,中华国会特别是上国会有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女皇的私人顾问团。孙露通过国会的反映来了解政令推行的情况。允许让国会议员在她的面前畅所欲言,以便让她从中获取一些灵感。不过最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能调动国会议员参政的积极性,更可以起到安抚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毕竟孙露的一些列改革已经让这一古老的阶层失去了不少东西。因此她十分乐意抽出一段时间来聆听对方的抱怨来作为补偿。

    思略之间孙露的行辕已经来到了养心殿。只见幽静的殿堂内坐着以陈邦彦、王夫之为首的九名议员代表。待见女皇驾凌之后一干人等立即起身恭恭敬敬的叩首行礼道:“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在编制上议员并不属于官僚也没有任何品级。甚至连俸禄都没有。就算是上国会议员也只能得到朝廷象征性补贴的车马费而已。然而在全天人的眼中国会议员却同朝廷大员并没有什么差异。他们能参政议政。能监督百官。能做许多平头百姓不敢做的事。至于俸禄就更不是问题了。毕竟前朝官员的俸禄微薄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而今做议员虽没有俸禄却也不会影响到读书人迈进议会的积极性。

    然而议员们越是以官僚自居,身为皇帝的孙露却是越注重其间的差别。只见坐上龙椅的她伸出手微笑着向底下的议员们示意道:“诸位先生请平身。”

    “谢陛下。”陈邦彦等人再次叩首之后这才起了身。并按各自的身份就了坐。但此刻是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一干人等又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自然是不敢有所造次。从陈邦彦到王夫之,每一个人都只坐了半把椅子。

    这样的情景对孙露来说虽已不陌生,但她还是忍不住向众人开口劝说道:“朕早就说过了先生等在朕的面前不必行此大礼。”

    “陛下圣眷臣等惶恐。但礼不可废,还请陛下见谅。”一个留着长须的白发老者恭敬而又不失庄重的回应道。

    正当孙露想要近一步劝解时。却听一旁的王夫之适时的开口道:“陛下,吾等行此大礼是表示吾等对您的尊敬。亦是吾等的处事之道。陛下要是强求的话恐怕有违民主之道哦。”

    王夫之这句半开玩笑的话语原本还想教育众人一番的孙露不禁为之莞尔。而周围的几个年长的议员则是听得一头雾水。一些人还在心里直犯嘀咕。心想这王而农的胆子未免也太大了吧。竟敢当着皇帝的面说这样的话。可身为当事人的孙露与王夫之却清楚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怎样一番有趣的故事。

    原来那一日孙露照例又接见了几个来自荷兰的学者。其中自然也不乏铁杆的共和主义者。因此在聊及中华朝目前倡导的开明专制时。其中一个荷兰学者当场就直言不讳的宣称“让一亿多人对着一个凡人(皇帝)顶礼膜拜是对神的亵渎,只有共和才是通向民主。”而孙露却不以为意的回应“让一亿多对皇权存有依赖的人强行实施共和,同样是有违民主的精神。”孙露说这话时王夫之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刻王夫之既然把自己的原话给搬了出来。孙露出只得无奈的笑了笑接受了议员们在礼节上的自由。既而将话题一转道:“先生上次向朕上书的那份请愿书,朕已经仔细阅读过了。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先生的一系列观点显得很独特啊。”

    王夫之听女皇这么一说,知她指的是自己上呈的有关抑制股票国债交易的请愿书。事实上对于此事王夫之本人也一直显得有些忐忑。因为他的这份请愿书毕竟已经上呈的有些时候了。但数个月来皇宫大内却一点儿消息都没有。这让他不得不担心自己的请愿书会不会像之前众多要求抑制股市的折子一样石沉大海。不过此刻女皇既已主动提起此事。王夫之便已心知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但他当下还是颇为平静的回应道:“回陛下,在下只是发表了一些自己觉得需要未雨绸缪的感触而已。”

    好一个未雨绸缪。孙露在心中如此赞叹道。须知这些日子以来她所收到的有关抑制股市的折子几乎能堆满三个几案。然而让孙露感到失望的是这些上书者不是痛斥重商误国,就是如临缟丧的要求关闭股市。其所列举出的一些反对理由也大多是说股市破坏民风。奸商欺瞒百姓之类的。正因为如此在这样一堆内容空泛的、陈述迂腐的折子中间王夫之的请愿书才能像金子一般吸引住了孙露的目光。

    与寻常的折子不同,王夫之一上来并没有痛陈股市买卖的种种不是。而从垂胸顿足的要求停止这一切“有伤风化”的活动。事实上任何人都能看得见火热的股市为京畿乃至整个沿海地区带来的怎样旺盛的好景气。而王夫之恰恰正是从这一好景气入手抽丝剥茧的向孙露推延了日后会发生的种种可能。这些“可能”自然不会是令人愉快的结果。但来自后世的孙露却清楚王夫之的这些假设并不是没有可能。更何况从他列举的事例推延的数据来看。这位帝国议长在此事上可没少花功夫。而这也是孙露最欣赏他的一点。事实上相关的警告除了王夫之外黄宗羲也曾向她提出过。但黄宗羲身为帝国首相所接触到的资料远比王夫之要多得多,因此也更显得王夫之这份折子的难能可贵。

    不过孙露心里虽赞赏王夫之,可嘴上还是不置可否的问道:“先生的这些话未免也太严重了吧!”

    “回陛下,在下仅是根据在下的所见所闻进行分析罢了。若是朝廷令有良策控制眼前日益火暴的股市,在下写的这些东西也可能只是杞人忧天罢了。”王夫之以同样平静的语调拱手道。其言下之意自然是想探问朝廷对此事的看法。

    不过王夫之的同僚们显然没他那么能沉得住气。却听其中一个身材矮小的中年男子忙不迭的接口道:“王议长说得是,而今市井巷尾到处充斥者投机之辈,长此以往非得酿出大祸不可!”

    〈枭阳候的探险〉——作者:广开土王第二部第三百二十节整股市议员出主意为垄断俩商揣圣意

    更新时间:2007…7…2017:48:00本章字数:4464

    事实上附和王夫之的不止是一人,孙露很快就发现在股市的问题上在座的九名议员几乎都抱有着相似的忧虑。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陈邦彦。不过他只是将这种忧虑写在了那双浑浊的眼睛里并没有说出口。对于众人的忧虑孙露既感欣慰又觉得好奇。其实相同的情形在欧洲大陆早已不止一次上演过了。这个时代的欧洲人在面对投机泡沫时的表现与其说是狂热不如说是疯狂。而唯一能在这种歇斯底里的贪婪中保持一丝冷静的恐怕只有修道院里的苦行僧们了。

    相比之下中华朝目前的情况就要特殊得多。除了京畿、杭州、广州以及燕京等地呈现出前无古人的狂热之外,绝对大多数地区其实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可以说目前节节攀升的股市同百分之八十的帝国国民无关。然而另一方面的事实却是日益膨胀的股市已经牵连到了帝国近四成的财富。

    极大的双层反差加上中华传统的价值观最终造就一批像眼前这群议员这样置身事外的观察者。他们或是出于对投机活动的厌恶,或是出于对丧失理智的忧虑,亦或是出于对股市背后的财阀们的不信任。总之无论出于何种缘由,他们最终得出的结果都是对现实状态的深深忧虑。

    “诸位所言朕深表理解。不可否认王先生的推演也确实有发生的可能,但正如吃饭有噎死的可能,游泳有溺水的可能,但不能因为潜在的危险就将其放弃。”身为帝国金融系统的缔造者孙露本身在下意识里对投机活动同样不抱好感。但她却十分清楚无论自己的喜好如何有些事情该发生的迟早还是会发生的。

    众人当然知道仅凭几句不可能说服女皇改变主意。更何况现实的情况正好同他们所推演的情况恰恰相反。帝国对外军事上的胜利刺激了国民对海外投资的欲望。从而带动了本国股市的火爆。这一切从任何角度上来看似乎都没有什么问题。也正应了外界一些对中华股市持乐观态度的人士有关“杞人忧天”的讽刺。不过就算是如此王夫之还是锲而不舍的向孙露进言道:“臣等明白陛下这么做的一片苦心。也承认股票及债券的发行有效的化解了朝廷的债务。然则而今朝廷已不需要再为原先的债务发放国债,可外界的商会却依旧还在打着兑换债券的旗号诱使百姓购买股票。如若继续放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臣恐到时候会危及朝廷的信用。所以臣等在此恳请陛下下令终止债券兑股票的做法。”

    眼见王夫之字字切中要害。孙露出不禁沉吟了起来。可还未等她发话。一旁的另一个议员却率先开口道:“陛下,其实朝廷也不一定现在就要终止债券兑股票的做法。毕竟朝廷的度用总是有增无减。更何况印度洋上的战事还没结束。朝廷还是有许多需要用钱的地方的。臣等以为而今真正威胁市场秩序的其实是一些民间私放的股票。那些商号一没?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