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之回到清朝》免费阅读!

特工之回到清朝第31部分阅读(2/2)

作者:未知

意,命我诛杀奸党。营救太后皇上。”奕匡大声叫喊道,其实他哪来的什么太后的圣旨,都是现编的鬼话,无非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出师有名罢了。

    这是奕匡他们心中的又一毒计,现在皇宫基本还在杨一的手下控制中,他最希望看见的就是杨一的人以太后为人质,他正好可以强攻,最好杨一的人把太后杀了才好。所以一早他们就把在城内的两千多人埋伏在皇宫附近,就等皇宫开门,一旦天这不开门。还可以强攻,就算杨一的人不杀兹禧,他们也可以趁乱杀了兹禧,然后推到杨一的头上。连小皇帝他也没打算放过,皇帝这位置谁不想坐啊?

    事情来地突然,一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们被这变故弄的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站在那,这皇宫不在是进还是不朝晖好,个别机灵的早就悄悄的离开,往回跑了,等这事情过去了,该来的当然会来的。有第一个走了,就有第二个,第三个。没多少时间,这些准备上朝的中间派的大臣们变走了个干净,只有曾国藩还在那发呆,听着里面震天地喊杀场所,不由长汉一声,神色忧虑地回头,艰难的挪动着脚步,蹒跚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仆从们也不敢上来打搅他,抬着轿子慢慢的跟在后头。

    奕匡一伙带人杀入皇宫,奕匡带领着一票人马直扑太和殿,那地方在奕匡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了,因为那里有皇帝的龙椅,一把象征最高地位的椅子。

    太和殿的牌子终于出现在奕匡的眼睛里,可是奕匡和他的手下们却一个个都停在太和殿前的方场上,再也不敢挪动一步,因为他们看见了一个人,一个他们最不愿意看见的人……杨一。

    太和殿的门口摆着一张椅子,杨一端坐其上,身后和两边都站满了大批新军士兵,杨一面带微笑的朝奕匡喊到:“王爷,今天来的很早嘛,不过你还是来的迟了,我都等的不耐烦了。”

    奕匡只觉得一阵头晕,两腿发软,太和殿正中的三个大字变幻成一个张牙舞扑的妖魔。奕匡的扩下们都看着他,奕匡却已经完全乱了方寸,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杨一的话,只是站在那喘着大气,眼睛呆滞的看着杨一。一千叛军就这么站在广场上,几十挺马克沁机枪对着他们,还有上千支步枪也对着他们。双方就那么无声的对峙着。

    杨一见奕匡无话,边高声喊道:“兄弟们,你们都是受了奕匡这反贼的蒙骗,只要放下武器,我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杨一话音刚落,身边的下千士兵齐声呐喊到:“放下武器,徼枪不杀。”

    完了,一切都完了,这时候皇宫的其他地方也响起激烈的枪声。看来其他几路人马也陷入包围了,这也许就是一个陷阱,奕匡手一软,手上地战刀就要掉落,这时候,城外传来三声炮响,听的奕匡精神为之一震,睨大眼睛,对着杨一狰狞的笑道:“哈哈哈,姓杨的,你是很精明,高了这个局等我们来钻,可我们也不笨,你听听城外的炮声,那是我的人杀到了,实相的现在你卞投降。或许我还能留你条全尸。”奕匡说着狂笑起来。

    天才刚亮,寒冷的北京城还是一片寂静,这三声炮响在这早晨显得格外清晰,和奕匡的狞笑声倒也相映成趣。

    这时候皇宫里其他地方已经平静下来,出现一种奇异地安静。

    杨一笑了,笑的很开心道:“王爷,你再仔细听听,这是你的人放的炮吗?就你玩的那些花样,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你的洋枪要不是我让你买,你能买的到吗?”

    奕匡听得心里一阵似一阵地发虚。浑身一直在冒奋斗目标冷汗。按照奕匡他们和城外的约定,又奕匡的堂弟奕和带着主力从密云杀到北京,又方里应外合,城外部队到达后,以三声炮响为号。现在炮声是响了,可奕匡听起来一切都是那么不对劲,因为北京城太安静了,没有出现预期的枪炮声。部队攻城怎么可能如此安静?奕匡越听越心惊,难道……?

    这时候杨一笑的更开心了,杨一大声喝道:“奕匡。你在城外的那八千人马。早就让我的人包了饺子吃了,你还不束手就擒?”

    奕匡心目中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也消失了,就在今天凌晨。当奕匡和他的党羽们征集的八千人马杀向北京地同时,根本就没想到,杨一早就在半路上让李秀成预先设计好了埋伏圈,八千叛军被李秀成的三万精锐团团在密云山区,伏击圈内杀了个血流成河,奕和当场被击毙,八千人投降过半。

    早在杨一知道慈禧和奕匡他的小动作时,就知道奕匡他们要弄事情,预先就有了提防,杨一先让李秀成以部队换装备为理由,把两万羽林军拉到天津,就此麻痹奕匡等人,然后李秀成带这三万精锐,分期分批的悄悄潜至北京城外,而奕匡他们的一举一动几乎完全审美观点余薪、赵本初的情报机关所掌握,只是没有发现奕匡他们的冒险刺杀计划。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杨一还是没料到奕匡他们会冒险在皇宫刺杀自己,这也险些铸成大错。

    一切奕匡都想明白了,一直以来,自己以为秘密的一切行动,几乎都是被人监视着进行的。

    “徼枪不杀。”又是一阵震天的喊声,叛军队伍中已经开始有士兵往下扔武器了。奕匡环顾四周只有一些自己地死党还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对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没有了自下而上下去的勇气,这时候地奕匡只要一想起自己今后将面临的一切,就已经了无生趣了。

    “兄弟个,女真人的后裔们,让我们为民族的荣誉而战吧。”奕匡发出最后的狂叫,挥舞着手中的战刀,带头冲向杨一的方向,一些奕匡的死党也紧跟而来。

    “开火。”杨一百无表情的下达了命令。

    最后挣扎的奕匡和他的死党们很快就被打成了碎片,几十挺马克沁机枪和上千支步枪把这些敢于抵抗的叛贼瞬间就撕的粉碎。

    抵抗很快就停止了。广场上奕匡他们花大价钱买了的洋枪丢了一地。广场上弥漫着一股血腥的气味,太和殿的广场无声的见证了这一场杀戮,1862年春节前夕,杨一以血腥的方式,开始强行改革的步伐。

    “打扫战场,通知各位大臣们,上朝,太后有旨要传。”杨一面无表情的说完这些话后,转身进入太和殿。

    刚从皇宫逃回家的大臣们,又都被请回了皇宫,沿途所见,北京城里是一付杀气腾腾的架势,满大街的新军士兵到处都设立了关卡,到处有士兵在宣读安民告示,要求市民在家休息一天,不可四处活动,否则会被当做乱党处理。

    今天的朝会也显得格外凝重,皇帝身边的小太监小喜子宣读了圣旨,宣布奕匡等人意图谋反,当诛九族。满朝的大臣们在这样的气氛下也显得缀缀不安,谁知道下一刀会砍到谁的头上。

    “各位卿家,奕匡造反,已经被杨大人诛杀了,关于余党的处理问题,由杨大人全处理,哀家累了,想回去休息,退朝吧。”慈禧有气无力的把这段话念完,便起身离开。这段台词是杨一事先让卫兵用刺刀逼着慈禧背下的,现在是撕破脸的时候了,杨一也顾不上许多了。小皇帝被这朝会上压抑的气氛吓的哇呜的大哭起来,侍侯他的太监和宫女们赶紧抱起就下去了。

    杨一待慈禧和小皇帝下去后,面无表情的站起来,回头对着各位大臣道:“奕匡作乱,有的人其实清楚的很,现在后悔也没机会了。”说着杨一手一挥,大门外涌进一批全副武装的士兵。

    “撒德啊。”这名字一念,站班的大臣中就倒下一位。

    “德庆。”扑通一声又瘫软了一个。

    “乌木伦。”杨一继续念到,这一会倒没倒下一个,而是乌木伦破口骂到:“姓杨的,别太得意了,这天下是我们满族人的天下,你篡夺天下,迟早会审美观点天下人诛杀。”

    杨一根本不理睬他,而是做了个手势,两上士兵顿时熟练的扑了上去,拧去两支胳膊,然后一顿耳光,打的乌木伦满口血污,顿时语不成声。人也被士兵拖了下去。

    “庆负。”杨一继续念到。

    “饶命啊,大人。”这是第一个开口示饶的。杨一手一挥,人很快被拉了下去。

    “杨大人,别念了,不能滥杀啊。”曾国藩的老脸再也挂不住了,看着一个个昔日的皇亲国戚被拉出去,曾国藩实在是忍不住了,再怎么说他们也是皇帝的亲戚,能不杀就别杀啊,免得让皇帝留下个滥杀的恶名。

    杨一对着曾国藩微微一笑道:“曾老大人,我有说过要全杀了吗?”

    曾国藩被问的一楞,栩又继续念他的名单。

    ……………………

    这一天北京城意外的是个大晴天,太阳穿过西伯利亚寒风带来的乌云,暖洋洋的照着北京城。和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一片安静不同,崇文门内是一片混乱。

    第三部第十一章变革的动荡

    更新时间:2007…8…713:49:00本章字数:14162

    崇文门内,是所谓的士大夫阶级的居住聚集地,平日里显得相对安静。这一天到处是全副武装,四处抄家的新军士兵。所有参与政变的官员和权贵都无一幸免,主犯被拿下大牢,家眷都被限制活动,一旦有离开居住地的举动立刻被格杀。

    不需要审判,第二天城南菜市口就摆下了刑场,三百多号参与政变的主犯人头落地,把个菜市口杀的血流成河。仅仅过了一天,北京城的百姓们又亲眼目睹了昔日的王公贵族们凄惨的一幕,青年男子都被绳索捆绑,女眷和孩子都被送上一辆辆大车,强行送出北京城。这些昔日的老爷太太小姐公子们,第一次不知道自己将要去的目的地是哪?男的还好,女人和孩子一路号哭,数千人一起号哭,起场面之悲凉,闻者心惊。谋反在这个年代是要灭九族的,杨一却中是杀了主犯,亲属和家眷一律流放,流放的地点是遥远的阿拉斯加,这一次大规模的流放在人数上就达到一万五千余人,满清贵族对中国的统治,除了皇帝尚在挂着个虚名外,基本已经被连根拔起。

    天津大沽口新修的码头,成为了这些人离开的出发点,一艘艘满载着流放人员的船只先后离开,驶向那荒凉的阿拉斯加。

    北京还没消停,地方上又开始了心一轮的清洗,各大军区的部队纷纷出动,一谋反的罪名在地方上抓的抓,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名眼人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是一场针对满清人的大清洗,满族,这个昔日代表着高人一等的称谓,如今以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疫。

    1862年的春节,北京依旧是一片热闹,国家强制降低各种税收和租息,使地百姓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只是不知道阿拉斯加的寒风是否适合那些流放者。百姓们也没多少精力来关心国家大事,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家的锅里还有没有米下锅。至于那些昔日的王公贵族只是他们闲暇时地话题之一而已,只不过是有提到多少地区别而已。

    今年的春节比起以往来,百姓的碗里比以前多了几块肉,饺子也多吃了几天。主妇们的脸上笑容也比往日要灿烂多了。春节对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最重要地节日,难能可贵的是,今年的春节,北京的大街上再也没有饿死冻死的百姓,这都是杨一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好处。

    个百姓比起来,杨一这个年过的并不轻松,除了要应对各种政务,还要筹划新的一年的变革计划,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的晚上,杨一才有机会和家人一起过一个年。

    大年初一,第一批来访地客人是昔日有“门七子”之称的郭嵩寿、龙湛霖、王剀运,邓辅纶、严耕云、高心夔、李篁仙。这七位也的确是人才,杨一入主北京后,他们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当年肃顺虽然对他们很看重。也大胆的起用他们,不过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了肃顺的幕僚,在满族人通知地时代,他们想一展才华是很难的。现在他们都是各部地要员,比起以前在肃顺门下,地位不知道发生多少变化。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对杨一的感激。在忠诚上也没有多大问题。新年的第一天,他们便早早来到杨一府上,来给杨一拜年。也算是对杨一知遇的一种报答吧。

    送走“肃门七子”,杨一的府门口就挂起了一块大招牌,上书“谢绝拜年,非公事不得入内。”这是杨一早就想好来对付那些来拜年官员的办法,尽管来给杨一拜年的有许多是诚心的,可是杨一现在还是想过一个安静的年,陪一陪妻子,访一访朋友。要不是肃门七子来的早,估计杨一的大门他们也进不来。

    别人拜年不见,可是杨一的死党们来,杨一还是欢迎的,因为他们也的确有公事要谈。大年初一的早上,张键,李秀成,刘铭传,还有聂士成,就连远在广州的陈玉成也赶回北京,一时杨一的府上热闹起来。

    杨一这年过的很简单,把这些人找来,也是为了商量新的一年的计划,两个火锅,几个小菜,众人围桌而坐。没有堂会,没有歌舞,屋子里前后忙碌的也都是杨一的妻小和她们贴身的丫鬟,这要是让外人看了,打死也不相信这里坐着一群国家的一品大员,随便拉一个出去跺跺脚,都是能让地方上震三震的主。

    “可惜,想起这天下名义上还是这满清小皇帝的,心里头就是一阵别扭。”几杯酒下肚,刘铭传的话就来了,这一次清洗活动,刘铭传曾多次秘密上书,要求杨一废了皇帝,自己当皇帝,结果被杨一回信道;“不得乱来,我自有主张,便给压了下去。”想起这事,刘铭传就一肚子的不舒服,所在现在便牢骚几句。

    “省三,别牢骚了,大人何尝不想废了这满清王朝,只是走的太急,生怕天下会大乱,如今这中国可不能再乱了。”李秀成再一边劝说。

    “怕他什么?如今天下实际上都是先生的,哪个敢闹事,我杀了就是。”聂士成和刘铭传可是一路的,心里都巴不得杨一当这皇帝。

    “我看也是,这满清留着还有什么用,直接废了算了。”陈玉成也是这个意见。

    杨一见他们说的起劲,并没有说话,而是继续喝酒吃菜,倒是张键接过话道:“你们想的还是不够周全啊,这天下虽然实际上已经是大人的,可你们想一想,一旦大人废了皇帝,会有什么结果?远的不说,就拿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官员们,他们就得第一个反对。跟别说他们代表的天下读书人,留着皇帝,才好收拾天下的读书人嘛,要让他们为我所用。”

    这四大总督听了张键的话,都看着杨一,想听听杨一的意见,结果杨一笑着指了指火锅道:“味道不错,你们怎么都不吃啊?”四人晕,张键偷笑。

    对了,有个事情我的和你们几个提前打招呼,年过了我就会取消总督这个级别,你们几个以后只管军队,不得插手地方政务,地方上有困难找到你们,你们还得全力支持。”这话杨一倒是委严肃的在说。

    四人听后,一个个都突然安静下来,埋头吃他们的火锅。

    十五一过,这年就基本算结束了,老百姓又开始忙碌起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农民要盘算着今年该种点什么?饲弄些什么牲口,商人也要开始盘算该倒腾什么买卖。

    今年的春天,最紧张的应该是读书人,因为今年又是一个大比之年。各地的举子们,收拾好行囊,肩负着一家人的希望,怀抱着各自的理想云集北京。

    三场考试下来,很多神经教弱的考生当场就晕倒在考场内,因为他们受不了刺激,考题实在太怪了,三个题目没有一题是出自圣人文章,他苦读多年的孔孟文章一点都派不上用场。

    第一题:你心目中的西洋,第二题:鸦片之乱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第三题:论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距。

    如此题目,让这些做惯八股文章的读书人如何不愁眉苦脸?这样的题目,如何引经据典?和圣人的教诲一点都不沾边,怎么破题?怎么写策论?众多学子是一筹莫展,当场晕倒也就不奇怪了。幸好官方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早有准备,晕倒的考生立刻有医生来抢救,冷水洗脸,扎上几针,晕倒的考生大多数都又清醒过来,虽然题目怪了一点,可谁也不愿意就此放弃,绝大多数还是挣扎着继续考试。

    这样的考题,这样的考生,考出来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针对第一题,大部分考生都把西方当成了荒蛮之地来写,而他们对西方的了解,大多数来自《山海经》这样的闲书,没看过《山海经》的就开始凭空杜撰,总之西方被他们写成了野蛮荒凉的地方,有些边远的考生,如云南、新疆一带的,干脆就直接把当地的荒凉描述一番。第二题和答案更搞笑,有的人的答案居然说鸦片是好东西嘛,鸦片之乱的祸根就是禁烟,鸦片抽起来很舒服嘛,我们一家都在抽,为什么要禁烟?一看这答案就知道是个瘾君子,当然大不分考生还是意识到鸦片给中国带来的的危害,不过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也实在是弄不明白,不过也有些考生在考卷中呼吁,鸦片不除,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样的答案倒也算振聋发聩吧。

    其实第三道题目才是杨一心目中的主要问题,杨一实在想知道,中国的读书人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多少,在杨一看来,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张开眼睛看世界,中国的发展将的飞快的。

    不过众多的答案还是没有出乎杨一的意料,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论文化的差距?中国有孔孟圣贤,西方野蛮人能有什么文化?这也许是大部分读书人想说的,他们也是这样回答,西方文化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多少,只是不停的在抬高孔孟,贬低西方,全然忘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是怎么被英国洞穿的,儒家文化成为一种奴化工具后,其带来的后果之严重,影响之浣,由此可见。

    龙门关闭,结束了。对很多读书人来说,今年一年辛劳都结束了,希望都结束了,留下来的只是等待。仕农工商,在中国读书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只是今年的考生不再象往年一般,少见了许多从考场出来后得意洋洋的考生,更多的考生是聚集在一起,议论着自己的命运,对于他们来说,今年的考试是最没底气的,走在中国最前端的读书人们,一些人已经隐隐从这一次的考试中发现了一些变化的端倪,只是他们没办法去说清楚,中国将向何处去,因为孔孟文章中没说过。

    考卷的批改在考生们焦虑的等待中开始了,对于考生们来说,这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时期,要是被他们知道,他们的考卷完全是由一些才从普鲁士回国,年纪不过二十锄头的小伙子们来批改,恐怕他们得吐血了,可他们的命运却完全是操纵在这些小伙子们的手上,因为他们从欧洲回来,他们了解西方,他们是怀抱着一腔热血回国的,批改考卷知识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接下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们去翱翔,他们将和新中国一起腾飞,他们是中国崛起的见证人和实施这之一。

    考试的结果虽然杨一已经有遇见,可是看见这些乱七八糟的答案时,杨一还是失望了,这就是中国的读书人,到现在绝大部分人还想用圣人文章来诠释日新月异的西方,欧洲人的枪炮声并没有惊醒多少人,读书人尚且如此,何况庶民乎?

    不过杨一还是看见了希望,还有一些读书睁开了眼睛,他们通过一切渠道来了解世界,了解这个他们并不知道多少的世界,只有这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弄潮儿,他们才会成为民族的脊梁。另一点让杨一欣喜的是。这些冷静的读书人他们大都来看破东南沿海,那里有杨一播下的种子,也是和西方接触最多地地方。虽然他们只占了少数,但是杨一还是看见了希望,对中国教育制度,取仕制度改革的希望。

    考试结果公布了。两千个省考生。上榜者不过三十人,这数字比起以往少了不知道多少,读书人不明白,他们震惊了。接下来的几天。满大街是沿街买醉的读书热,这倒让北京的服务业兴旺了一把。

    可是接下来的另一件事情更让他们震惊,朝廷一纸告示,让天下读书人为之疯狂了,科举制度取消了。

    读书人都呆了,年轻地还好,那些上了岁数地读书人就顶不住了,这一消息说是晴天霹雳一点也不为过,说是灭顶之灾也不为过。取消现行的科举制度,完全效仿西方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消息传开,北京震惊,天下震惊。无数地孔孟弟子们痛哭流涕,以头戕地,在北京的举子一千八百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朝廷收回这一圣旨。更有甚者,数百读书人跑到皇宫门口静坐。绝食,抗议朝廷这一举措。

    一份《中国时报》在这风口浪尖上悄然出现,它图文并茂,文字辛辣,在不断的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同时,还不断的针贬世事,批驳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腐朽。关键问题是这份报纸免费的,满大街的小乞丐们都被收拢起来,穿上新制服,上午满大街的发报纸,四处粘贴报纸,下午读书识字。

    该报纸一出,顿时把读书人愤怒的视线转移了大半。传承千年的孔孟文化就是这些读书人的祖坟,现在有人在批驳,那就等于就是在挖他们的祖坟,这还了得?不行,一定要反击,愤怒的读书人成群结队的四处寻找报社地地点,可怎么也找不到。就算问那些报童,报童们也是一问三不知。事情还没完,没几天北京成就出现了许多《中国时报》的投稿站,找出了以文会友地招牌,看架势这家报纸是要和读书人打文章战役了。

    愤怒的读书人总算找到发泄的地方了,朝廷的衙门不能冲击,那有大兵把守,难道还不能收拾你们这家下报纸吗?虽然他们还是头一次听说报纸这一名词。

    读书人们气势汹汹的跑到投稿处,打算砸了y的,可跑到一看,人家那到处贴着君子动口不动手,以文会友,欢迎投稿,投稿有酬,等等告示。看到这些告示,这架就打不起来了,这些宣传告示都点在读书人的死穴上,读书人是绝对不能做有辱斯文的事情的。怎么办?不是一文会友吗?不是要打笔仗吗?写文章可是读书人的强项,既然还有钱拿,那就奉陪到底。于是一些自命文采不凡的读书人变开始依据孔孟之道,引经据典的批驳报纸上的文章,开始这些人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稿费很快就下来,报纸上和快也就开辟了几个专栏,供大家吵架用。

    这一下就热闹了,举子们和报社的编辑们打上了笔仗,各执一词,互相攻击。报纸一方坚决认为目前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变革。举子这一派却拼命反驳,这一场笔仗一开打,就连那些绝食静坐的举子也做不住了,本来肚子饿的就难受。还要看报纸上那些难听的话,这怎么受的了,赶紧的吃点官方送来的免费食物,操起笔杆子,他们要反击。听说这报纸是在全中国发行的,是给天下的读书人看的这还了得,啊能让他们这样诋毁先人圣贤。

    所谓秀才造反,三的不成,更何况还有写文章吵架挣钱的地方,看着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在大家手里传阅,读书人的虚荣心也的到极大的满足。何况这报纸为了方便大家吵架,居然把吵架专栏弄成一个二十几版的大专栏,让大家吵个够。就在吵架的过程中,这些读书人大部分也在被他们的对手潜移默化了,也被动的接受了不少关于西方的知识。因为报纸的头几版,可顶是介绍天下大事,和介绍西方情况的。

    留在北京的读书人没闹几天就转移阵地了,可地方上却没那么平静,随着这一改革制度的推广,地方上可就热闹了,不断有读书人冲击地方学政衙门。

    各地官府早有准备,来闹事的都给抓了,然后好吃好住的招待,让他们读书看报,读的是翻译过来西方的书,看的是《中国时报》。全国相对平静的地方就数浙江、江苏、还有内陆的安徽比较平静了,毕竟这些地方是杨一起家的地方,基本上都接受了杨一的教育改革,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式学校。

    虽然早有准备,不过还是有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一次时间,推波助澜,煽动闹事,早有布置的各地军队立刻出动,把这些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不过这事情影响还是深远,各地因为这事闹出的事情,持续不断的延续了一年多,所幸都没闹出什么大事。

    历史注定在1862年要不断的发生大事,废除科举的事情还没平息,各地新式学校还在建立,朝廷又颁布了一项改革制度,这一制度直接导致了西北、东北的兵变。

    是什么制度会闹的如此大动干戈呢?那就是剪辫子,全国留辫子的一律剪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原本杨一利用北京政变大肆打压满族人的统治基础,就已经让东北那些铁帽子王们不堪忍受了,现在杨一来这一手,这就是要挖满族人的祖坟了,要断大清朝的龙脉了,他们当然要闹了。东北诸位王爷联合蒙古大部分王爷,联手起兵造反。

    1862年3月20日,科举制度废除,4月,朝廷下旨剪辫子,5月初,东北、西北反。

    5月10日,东北八位铁帽子王联合蒙古16位王爷,纠集60万大军,分兵两路,一路直扑北京,一路北上,直扑边陲重镇乌兰乌托。中国又陷入一场内战之中。

    东北是满族人最后的根本所在,要想把满族人的统治连根拔起,东北问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