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芳心下一惊,这兰若平时虽然跋扈了点,可是挺聪明的,怎么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这宫里宫外,谁不知道皇上和太皇太后的感情啊!
“皇上,请您看在未来阿哥的面上,饶恕她这一次吧,太皇太后心存慈悲,也必然不希望皇上如此做!”
康熙想了想,转头命令道:“住手!”那小太监这才敢停手,退到一旁。康熙看了看兰若,心下也有些悔意,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正如兰芳说的,她只是挂念老父,才口不择言,自己的惩罚似乎严厉了点,但很快,那点悔意就消失了,他是一国之君,纵使有悔意,也不能表现出来。“把兰答应送到延禧宫去,命人严加看管,不准她踏出那里一步。”
“喳!”小太监立刻拉着兰若出去。
“皇后,朕还有奏折要批阅,先让人送你回宫吧,以后不要ca劳了,你有孕在身,应该好好休养。后宫之事暂时交给昭妃处理便成。”昭妃是遏必隆的大女儿,她个性活泼开朗和兰芳的感情也最要好。在这种时候,康熙要把后宫的事情交给昭妃,说明他的心中并没有因为遏必隆的事情而迁怒于她。
“臣妾遵命,臣妾替萱儿谢谢皇上!”兰芳何等聪慧,自然听出了康熙话中的含意,“这也是臣妾的意思,在后宫之中,除了昭萱妹妹,臣妾想不出第二个可以暂代后宫之职的人。”
“去吧,小德子,替朕送皇后回宫,好生照顾!”康熙看着兰芳,她是这宫里最了解他心意的人。
“奴才遵旨!”小德子连忙跑出去,命人抬来软轿,送皇后回坤宁宫。
处置(下)
“皇上,鳌拜,遏必隆虽然擅权乱政,知错不言,但毕竟是我大清开国功臣,三朝元老,一代猛将,当年太宗皇帝,世祖皇帝在位期间曾对其褒奖称赞,皇上登基以来,虽有劣迹,但毕竟功大于过,恳请皇上法外施恩,留下两位开国元勋性命。”大殿上,明珠慷慨陈词,多数大臣纷纷附和,但也有一部分持反对意见。
听着殿下的争执,康熙紧锁眉头:“皇阿奶所料果然不错。”他缓缓开口。“如何处置鳌拜,遏必隆一事,朕还要再思量思量,各位爱卿不必多言。承报其它事宜吧。”
散朝后,康熙回到养心殿,望着大臣们上呈的折子,如朝堂上一般大部分是为鳌拜遏必隆求情,也有少数是请求处死他们的,这些是出于什么心思,自是不言而喻了。
康熙拿出一份折子,细细研读,只见替鳌拜遏必隆求情的折子每一份都差不多,其中有一份最后写道,现江山未稳,时有动乱,三藩台湾葛尔丹皆有异动,国内反清势力此起彼伏。若在此时斩杀两位开国大臣,只怕会令那些反清之人耻笑,拍手称快,还请皇上三思。“
他又抽出一份请求处死鳌拜遏必隆的折子,那上面愤慨激昂地述说着两人的罪状,对两人功劳却只字不提。
康熙冷笑一声,将折子扔回桌子上,脑海中响起皇祖母的声音:“皇帝啊,鳌拜与遏必隆虽然罪大恶极,终是三朝元老,这大清江山也是他们打下来的,你若杀了他们,会落下一个擅杀开国大臣的名声,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页!”“孩子,你不要被私心左右了,也别忘记了,遏必隆的两个女儿都是你的妃子,你若杀了她们的父亲,让她们情何以堪?这后宫之中的其他女人会如何耻笑她们?如果哀家所料不错,明日上朝,大臣们所上的奏折必然有大半是为他们求情的。当然也有部分是请求你处死他们的,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你还是要看明白,想清楚,再做决定,不要走你皇阿玛的老路,只能在多尔衮死后才敢对他以发泄!”
说实在的,此时的康熙矛盾重重,心里千万般不是滋味,本以为拿下鳌拜,想着这老贼作恶多端,杀他也没什么,可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人为他求情,难道说自己真的被私心左右了吗?已经分不清是非黑白,弄不明白功过了吗?皇祖母说的对,他不能走皇阿玛的老路,只敢在多尔衮死后对他发泄。
次日,康熙下了一道旨意,“鳌拜为大清效力多年,功大于过,不忍诛杀,着令削职没收家产,囚禁于居所。遏必隆亦同。”
消息传遍前朝后宫,人人为康熙的英明予以称赞。
“孙儿,你终究没有令皇祖母失望!”颐寿园内,大玉儿望着乾清宫的方向露出了常年不见的笑容,只是她很快又眉头深锁,以后囚禁这种事情还会不断发生,大阿哥,太子,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一个接着一个,而这些,都是他的亲骨肉。
皇家无情,成王败寇,这是永远不变的道理,可惜,她是不可能活到’九子夺嫡‘之时。
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劳的皇帝,史书中对他的描述大多歪曲了,其实若没有雍正又何来的’康乾盛世‘呢?
虽然她无法改变‘九子夺嫡’的命运,但至少她可以改变一下她的重孙们的命运吧?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宿命却能改变,就像福临和宛如一般。
撤藩
康熙十二年,玄烨与皇后兰芳所生嫡子承祜夭折,玄烨与兰芳悲痛欲绝,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内有反清势力此起彼伏,外有三藩蠢蠢欲动,承祜的夭折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的康熙方才领略大婚前夕皇祖母对自己劝诫,可惜,悔之晚矣。
孩子的早殇,使康熙十分痛苦,对赫舍里氏的打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