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连 自产的内销产品上也印上洋文呢?其实,这并不是完全盲目和从众现象使然,其根源也是商 业竞争中“质”的实践和印证。
以前,由于过于封闭,对舶来品的了解甚少,人们可能会因屏幕上外国人优越的生活画 面,而产生盲目的崇洋思想,继而盲目地购买一些洋货模仿使用。而现在,随着国门的大开 ,纷繁的商品市场上洋货、国货、真假货令 人目不暇接,人们的无知和从众心理,渐渐地被道听途说的经验和“货比三家”的实践印证 所取代,甚至对那些叫得最响、获奖最多的广告宣传,也有了警惕心理和辨别目光。这样, 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自然会印证哪里的“月圆”或“月缺”。
人们在验证了许多国产品,确实物美价廉优于舶来品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洋货确实优于国 产货。但是,这种发现绝不是崇洋行为的前奏,而是一种完善自我的基础。作为一个有商业 竞争意识的企业或商业老板,先不谈爱国思想和民族责任感,就市场经济中怎样才能在国际 市场上立足,与发达国家竞争,首先必须要看到人家的创造值高在何处,才好有的放矢地去 研究和借鉴(这里绝不是让你去仿冒),让自己的产品扬长避短,更上一层楼。
面对人们对舶来品的购买兴趣,作为一个有是非观的人来说,也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而不 是去自贬或自嘲。作为消费者,他考虑的并不是民族感情,而是怎样投资少见效大,如果他 购买的是外国汽车,就说明他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外国汽车优于国产的,汽车行业的老板们就 该想一想:他为何舍近求远,而不是近水楼台?如果他购买的是彩电或其他什么洋货,那你 这些行业的老总们亦应深入调查,找找市场流失的原因。现在是市场经济,又是开放市场, 尤其是“买方”市场而不是“卖方”市场,更不是你独家经营。而且,这些东西之所以进口 ,也说明其贸易商们看到了产品竞争的优势和必胜的市场潜力。
崇洋思想和崇洋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闭门造车,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稍有进步,便 沾沾自喜满于现状,使本来应该争取到的市场地位和经济地位变相地让给竞争对手。反之, 如果我们对市场深入调查,勤于研究,让自己生产的商品质量胜过舶来品,相信不仅能占领 国际市场壮大自己的实力,还可以引导洋人“崇华”颠倒崇拜地位,这就看我们如何让自己 的月亮“圆”起来了。
多一些广告意识如何
广告,顾名思义是广泛告知的意思,它是某一事物被了解和接受的传播媒体。这种媒体 随着商品社会的进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企业或商业机构使用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 提高使用者的知名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还能招揽众多的客户,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良性循环,名利双收。
“双收”之后,便会诞生许多“名家”企业、“名牌”产品,这些企业或产品经过时间 和用户的验证,如果确是名副其实,信誉、质量“达标”,那就是市场地位的认可,就是广 告效应的成功。继而,就可以拿着这些销量的数字、效益的金额,以及客户的反馈信息,参 加省、部或国家级的博览会什么的,拿到的奖,就是权威性的荣誉,若是“国优”,可能不 再做广告,也会“生意兴隆通四海”了。
作为一个商业机构,经营的商品种类是赢得客源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商人们把信 息当作金钱来收集,在所有媒体传给他的信息堆里,进行沙里淘金,寻找不断推陈出新的目 标。这个目标的上市,就是上一个传播媒体的成功。如果你是批发商,就该承上启下,继 续向零售商推介自己曾接受过的内容;如果你是零售商,就该向所有可能成为消费者的对象 ,宣传有哪些商品上柜,介绍有哪些用处及功能等等。如果能使那些不经意的顾客去思量、 去冒着“上当”的危险而花钱买来试验,那你的宣传广告的回报率,将可能会无限上升。反 之,同一种商品,如果你只是被动地等待光临的顾客去发现、去询问,那在仅有的光临者当 中,“善于发现”的顾客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在另一稿里提到过,“金子”在沙里埋着, 要等到碰巧有人去挖掘,它才能有“闪光”的机会,否则,跟埋住它的沙子等值。
广告宣传是积极的商业行为,除了新企业、新产品需要之外,在同一类商品供过于求的 市场状态下,供方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各自的形象,这里各自的广告宣传就显得尤为重 要了。投资、形式、技巧等,都可能影响到销量和效益,在一切都没有问题的基础上,再广 而告之,形成系列化经营体系,才是全方位的成功。所以,有的企业每年肯花上千万为一个 产品做广告,有的企业肯花十八万元征集一句广告语,可见广告宣传是何等的重要了。
当然,如果没有信得过的质量和信誉,广告宣传言过其实,那即使有了很高的回报率,也是 短期的、暂时的。当顾客发现“上当”后,自然会给你做反面的宣传,而反面的宣传又往往 会 事半功倍一呼百应,这时,可能就是你的产品积压、企业破产的末日了。因此,治“标”要 先治“本”,有了“本”,广告宣传才能说得理直、卖得气壮,企业才会稳稳当当长长远远 。
广告宣传,是形成供求关系的桥梁,不仅供过于求需要宣传,求过于供,求方也需要宣 传,以便更好更快地达成关系,彼此服务互惠互利。
学会“经营生活”
自古就有“ji商”一说,这俩字害苦了一批本该活得很好的人。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清高 ”之人谈商色变,唯恐被商味污染而采取敬而远之,或不敬也远之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不 仅失之天真,而且还有些作茧自缚。事实上,只要不是完全与世隔绝,生活在独立的个体之 中,每个人都在尽最大的可能“经商”。这种商品意识和经营类别几乎与生俱来,是一种自 然的生存本能。
人从脱胎之后有思维开始,就耳濡目染人们依赖商品交换的形式生存、成长、竞争。还 不谙世事,便懂得了用哭便可换来温暧的怀抱和奶汁,享受关爱和吃饱肚子,所以,婴儿就 经常尽最大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