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记者的动荡人生》》免费阅读!

分节阅读_45(1/2)

作者:叶子

    商者来说,“急”需的援助价值之高,可能超过正常使用的几倍或几十倍,有时甚至 体现出再造生命的价值。当“危机”一过,便会有困难中见真情的“难友”或“恩人”。许 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是这些关键时刻建立起来的,从这个义意上讲,钱还能促进人与人之 间感情的进化和升华。

    谁都知道,钱,是人们赖以商品交换的等值物,放在银行里还能增值,若是投资做生意 ,还会像鸡蛋生小鸡那样不断倍增。如果你赔了,说明你的市场判断有误或缺乏某种经营能 力,但若是以此作为无限期的拖延或不还债的理由,那你苦心经营的信誉市场可能已近风中 残烛,也很难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如今,有许多人本想借鸡生蛋,结果连鸡也赔上,从此一 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也不想去补求了。对于上门讨债者,他或者一副“爷爷”之态,除了一 再回避,就是编故事,骗得“孙子”跑了一趟又一趟,或者采用无赖汉的哲学,任凭你怎样 “跑断腿磨破嘴”,他是硬的不吃软的不进,“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就是由于这些人,为债务问题闹上法庭的事例举不胜举。讨债者人证物证俱在,说得声 色并茂理直气壮;欠债者却像霜打过的菜叶,一副穷途末路的可怜状,你判刑也好,坐牢也 罢,他反正是听天由命了。这就使许多讨债者因耗不起大量的时间和心力,而使之成为无期 的“死债”。有此前车之鉴,便接受其教训,以后宁愿让钱闲置在家,也“见死不救”,省 得麻烦。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心态,先不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冷暖关系,就商品经济的 运转和资金的利用而言,也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不能不说是社会发展的一大人为的悲哀。

    当然,对于尽了最大努力仍还不起债的“杨白劳”来说,自己也并不好过,自古有“吃 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欠人家的理短”的俗训,谁愿意背着“理短”做人呢?但这里 有个态度和协商的弹性问题,如果你主动协商态度诚恳,有赚钱的拼搏决心,相信“黄世仁 ”会给予理解和宽限的。但如果“黄世仁”还欠了别人的债,形成了三角债关系,你就应该 积极想办法换个债主,借用“拆了西墙补东墙”的缓解办法,按约还债。这不仅仅是你个人 的信誉问题,更是一种维护社会公德的义务。

    无论是大生意,还是小周转,只要有了相互信任,自觉遵守合约的良好信誉环境,自然 会有更多的“救急”资金。有了资金,就有了效益的命脉,不仅有利于个人,更有利于社会 的经济发展。这样,“黄世仁和杨白劳”与“爷爷和孙子”的关系,将变为相互帮助、互惠 互利的礼尚往来关系,也许还因为相互扶持产生永恒的友情、恩情关系。

    

    悠着点“炒”,慢着点“跳”

    “炒鱿鱼”和“跳槽”都是时代的新名词,尤其是在广东这块热土,机制灵活,“炒” 或“跳”无论是哪方的原因,人员的流动都是正常的事。本来这是个优点,让双方都能有更 好的人选和机会,但如果人员的流动像走马灯一样过于频繁,就不得不让人觉得“浮躁”了 。现在,就有一些被浓重的商品味熏得头脑发涨的老板和打工族们,越来越找不到“对胃口 ”的感觉了。再招聘、再求职的高速运转在同一些供需之间轮回,人员流动的“超高”和衔 接不当造成的混乱及经济损失,不能不说是双方都缺乏某种谐调素质使然。

    谈“炒”者

    一个稳定而有生机的企业,必定有一个会用人的老板,他会因人的个性、特长,而慎重 取舍职员们固有的优劣之处。据说,西方国家一些大的老牌企业,有半数以上的职员自愿终 生效力,而凭他们高水平的技术和业务能力,足够“自立门户”或跳糟别处拿更高的薪金。 究其原因,不外乎老板德才兼备、仁厚待人,使下属们不“为知己者死”,便有背叛苍天之 感。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有的老板不是以企业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对那些识大体、有实 干和敬业精神的员工按劳取酬,长期任用,而是有些聪明过头,总想赚员工们的“试用期工 资”的小便宜,等三个月的试用期已满,便巧立名目不给长工资。一副“有食不怕引不来鸟 ”的态度:“你若嫌钱少,可以走人”。

    另一种老板是靠机遇而一时发际,然后模仿别人办公司搞企业,不管几个人的规模,“ 大小也是个老板”,是老板就要端一端老板的架子,就要感受到人上人的优越,耍耍老板的 威风:“我是老板,我说了算,你他妈的不服?我炒了你。”

    像这样素质的老板,这样老板的企业,会有怎样的形象和发展前景呢?

    论“跳”者

    自古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大实话,这里不是指视觉上的“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而是指生活中的官本位、钱本位、物本位。对于这些勇于“登高”者,本也无 可厚非,但这个“高度”一旦掌握不好,便会把自己摔得变形,“跳糟族”里就不乏其例。

    就说一个层次高一点的本科生吧,抛开内陆按部就班的死板和层层关系的束缚,怀着满 腔热血来到这块开发区寻找用武之地。果然,一纸大本文凭像万能钥匙一样,一次次地把招 贤纳士的企业大门启开,这里灵活的老板给了他许多选择的机会。但是,经济效益第一的严 酷性和紧迫感,又使得他在哪里都觉得不尽人意。不是老板的苛刻伤了自尊,就是工作的繁 琐不堪重负,抑或是环境差报酬低,心理找不到平衡。开始是不好意思跳槽,后来是不在乎 跳槽,继而少不顺心就想跳槽。几经反复,他变得像个滑了丝的螺丝钉,扭到哪里也失去 了原态。结果,不但没有登上理想的“高度”,反而把原有的热情和自负,消耗在许多叹息 之中。

    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的“不得志”绝对不是没遇上伯乐或怀才不遇,人总要 适应环境,而不是要求环境来适应自己,不是吗?

    当然,老板如果不沙里淘金炒掉那些滥竽充数的人,也不是好老板;有大作为的人而一 味地坚持“忠臣不保二主”的高尚传统,也并不可取。但是,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共性,如 果每个人都多一些宽容和自我调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