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肯定会有更多相互适应彼此欣赏的机会。
做老板比打工好?
老板之所以称之为“老板”,是因其在某个领域经营着一个商业体系,它是具有针对性 的职位代号。但如今,尤其在广东,“老板”比过去的“同志”使用的频率还高,随处可闻 老板长老板短的交谈和这是某某老板那是某某老板的介绍。若是为了适应和谐调当前的商气 候,大家图个富贵吉利也就罢了,但若是“老板”真的如此之多,那其“质”肯定有太多的 水分。
曾听说过一则小幽默,说某日刮风从楼上刮下一花盆,砸伤五人,其中四人是老板,另 一人是老板助理。话虽为了调侃,但也说明如今老板之多已超出了正常的比例。在一个商品 社会,人们为了自做“主人”而各立门户,并非坏事,为了理想或在他人约束下无法实现的 梦,人们往往会面对各种困难,去无限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 对经济发展也是个促进。但是,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角色,他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素质 和才能。你志大才疏不行,你才华横溢而胸无大志也不行,过于自信不行,过于谦逊也不行 。
我们身边就有各种各样的例子,他们当初都胸有成竹,硬要通过当“主人”来实践和验证自 己的才干,但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奋斗和拼搏,碰得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不但没有实现梦 想,反而浪费了时间和应有的安宁,甚至还连投资老本也赔了进去。这时,再回头想想还不 如一开始就给别人打工,把“仆人”做好。
如果你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路边许多“转让”、“招租”就是因经营不当或缺乏“老板 ”才干而产生的。这些老板会意味深长感慨万千,但能坦然承认自己“不行”的人却很少。 有的说经济形势不好,“没意思”,有的说干够了要“转行”,其实等于验证和间接承认了 自己当老板的选取择是个错误。试想一下,既然经济形势不好,那别人再来经营又“有什么 意思”?还不是重蹈履辙?他若是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舍得弃财源而不顾去转行吗?
所以,也经常有吃“皇粮”的文人或艺人“下海”当老板的故事,但虎头蛇尾,开始被炒得 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以后便再没有了下文,据说又“上岸”打工去了。而有人还会为其高谈 阔论,说那是为了体验生活,挖掘素材。如以上诸位又上岸的老板,可能最清楚在一个什么 地方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事实证明,一个有专业技术或某种特长的人,在称职的老板手下打工,远比自己独立经 营要稳妥得多。你是一个工程师,能非常成功地设计出一幢又一幢的大楼图纸,但如果让你 去独立经营房地产,其市场策划,营销口才等各方面与经营有关的专长,你可能还不如一个 对图纸一巧不通的“粗人”。反之,你是一个非常精明的老板,若没有各方面的人才执行你 的策略,那你的百万大计也一文不值。
其实,说到底老板和工人是相辅相成相互雇用的关系,只是职能不同而已。老板有自由和支 配他人的权利,但他要投资承担亏损的风险;而工人只要尽职尽责完成份内的工作便是成功 。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只要找到用武之地,人生便没什么遗憾了。适合自己的位职,便 是自己的老板。至于满足与否,那是个人的要求和感觉而已。
“子孙”多了不是福
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和责权到人的实行,“多子多福”的家族观念,使许多有“生育功 能”的名企业、大企业有了高速繁殖的机会。但那随处悬挂的企业姓氏和遍地可见的“子孙 ”,总令人担心会有强制性的“计划生育”发生。从醒目的匾牌到烫金的名片甚至言谈举止 ,显然都是因家族的名望和气势,而表现出的优越或自得,抑或是炫耀。而如今的许多“家 长”,对于“子孙”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观念淡薄,关心的只有按时上交的“养老费”,其他 的就儿孙自有儿孙福了。像这样下去,相信不仅是其家族苦心经营的声誉受损,而且整个社 会的商业秩序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一日,在某局的局长办公室里,目睹了一起由孙公司惹下的债务事端,债主因多次找不 到其“孙”,只好请法律部门出面协助来找“家长”。“家长”面红耳赤,又是自责又是道 歉,并再三表示协助解决。事后局长摇摇头说:“这是常事,而且不是这事就是那事。唉… …没办法。”
那种感慨和无奈,让人想到这位“家长”早知今日,当初肯定会做些有计划的“优生优 育”工作。当问及最终的解决办法时,这位“家长”坦诚地说,一般要先考虑全局的声誉: “能维护的还要维护,不能维护的就帮助解决,比如‘子债父还’。实在帮不了的,也只好 协助司法部门抓人”。真够仁至义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为了提高和加强职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采取责权到位承包到 人的办法,的确不失为上策。但是,策略只是基础,就像一张大厦的设计图纸,接下来的工 作要比设计付出的代价多许多倍,需要有人会施工建筑、把关……。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 应该懂得知人善用,在关键时候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即使已经放权下去,在一段时间内,也 需要经常了解和培训“子孙”们的商业素质和经营能力,并且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
对于冒 险的经营投资,应该及时果断地制止,不能胜任的下属,也不能心慈手软。这或许有管得太 宽之嫌,但总比捅了漏子再弥补要好得多。相信稚嫩的“子孙”们应该体谅“家长”们的苦 心,并虚心请教学习。
除了以上有“血缘”关系的企业家族,目前还产生了许多“假冒血缘”关系的企业家族 。这些企业本来就自顾不暇摇摇欲坠,但为了贪图那点出卖姓氏的小钱,硬撑着生出些毫无 “血缘”关系的子公司、孙公司来,而且是无计划无选择地无限繁衍,只要交来冠以美名的 “管理费”便可挂靠自己的姓氏。然后在确立家族成员唯一的纽带——合同上,签上“一切 法律责任自负”。
但是,问题是“子孙”们真有